历下区统计局
202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的局面,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年各项重点目标任务,抢机遇、聚合力、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合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较快增长。经济南市统计局统一核算并反馈,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4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总量居全市首位。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26.02亿元,同比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1920.88亿元,同比增长4.5%。二三产比重为21.5:78.5。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0.1亿元,同比增长17.6%,总量居全市首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73.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91.2%。区域总税收完成371.6亿元,同比增长18.4%,总量居全市首位。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968元,同比增长5.6%,总量居全市首位。
二、工业和建筑业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平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实现营业收入464.9亿元,同比增长2.1%;利润14.8亿元,同比增长0.8%。
建筑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区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4.7%,同比增长14.2%。
三、服务业
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居全市首位。各行业所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金融业26.46%、非营利性服务业18.31%、营利性服务业16.9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2.44%、房地产业11.95%、零售业8.11%、批发业4.59%、餐饮业0.94%、住宿业0.24%。
从服务业行业内部结构看,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排名前三位的是:营利性服务业(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38.62%)、金融业(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36.22%)、非营利性服务业(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8.3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4.2%。从投资结构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49.5亿元,同比下降24.6%;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74.5%;工业投资同比增长63.1%;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1.0%;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11.5%;建安投资同比增长15.8%。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03.8亿元,同比增长1.4%,总量居全市首位。其中,限上零售额完成477.3亿元,同比增长0.2%,总量居全市首位。
六、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区建设迈开新步。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065套、新开工建设棚改安置房1222套,24个片区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开工,6.2公里雨污合流管网和297处混接点完成改造并通过省级验收,居住条件持续改善。全力保障轨道交通4号线、6号线、7号线建设,完成14条道路提升和瓶颈路改造,重点区域交通拥堵治理高效推进,平均通行能力提升10.3%以上。新开辟临时停车泊位870个,优化交通组织164处、信号调优306处,在经十山大路口全省首创“联动式掉头通道”,辖区平均拥堵指数下降3.28%。建成城市公园6座、古树园6座以及各类绿道25.1公里,打造绿化微景观14处,让市民“一步一风景、处处见新绿”。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411件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转办件全部整改完成,成功创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在全市率先完成水源切换任务,4个水环境考核断面、5处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获评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完成,藏龙涧等地质灾害隐患治理项目顺利完成,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100%。降碳减污协同推进,新立项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44个,全年未新增耗煤项目和“两高”项目。
七、民生工作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就业服务持续优化,“齐鲁零工”小程序成功上线,创新打造“就业服务驿站”76处,发放稳岗返还补贴约62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234笔,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47场,新增城镇就业4.21万人。社会救助模式不断创新,“历即救”获评全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全年发放各类救助金3800余万元,惠及7.6万人次。医疗救助平稳推进,拨付医疗救助资金213.3万元,救助2570人次。
社会事业优质均等。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覆盖率达100%,新增学位6630余个,1.6万名小学新生全部顺利入学,德润高中与省实验中学合作取得积极成效,获评全省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教育事业更加均等。区级医院与5家省市级医疗机构开展分级诊疗合作,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标准,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新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个、图书馆面积1万平方米,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近千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区级养老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养老外卖”获评全省最佳养老志愿服务项目,在甸柳街道成功打造全市首家普惠性“社区 专业”托育机构,全省首个区级儿童友好产业联盟正式成立,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
社会治理不断完善。招录转录社区工作者1101人,历山名郡社区建成全区首个省级“社区观察站”,累计设立社区基金83个,支持30余个公益项目落地,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有效。集体经济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三大攻坚行动”深入推进,3个合作社市场化试点改革进展顺利。法治政府建设高标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率达100%,获评全省行政复议与应诉工作创新示范点;建立品牌调解工作室34个,调解成功率、协议履行率保持100%。平安历下建设持续深化,全市首家标准化“一站式”矛调中心建成启用,矛盾纠纷就地稳控化解率99%以上。
注释:1.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为初步核算数。
2.城市建设和管理、民生工作数据来源于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