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抢抓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坚持“四个高”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一极三区”目标定位,全力打基础、谋长远,保民生、促发展,全区经济回升向好,发展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高水平现代化强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0.50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8.89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9.23亿元,增长5.9%。三产占比为12.3:47.8:39.9。
人口总量持续减少。年末全区户籍人口205236人。其中,0-17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3.7%,18-3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7.7%,35-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42.7%,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5.9%。全年共出生登记906人,死亡533人。
二、农业
农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9%。其中,农业总产值9.53亿元,增长4.8%;林业总产值0.97亿元,增长13.9%;牧业总产值23.25亿元,增长5.4%;渔业总产值27.45亿元,增长3.7%;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56亿元,增长7.8%。
粮食生产形势向好。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7.03万亩,比上年增长0.3%,总产量12.70万吨,比上年增长7.0%。其中,夏粮种植面积13.90万亩,增长0.8%,总产量5.30万吨,增长1.9%;秋粮种植面积23.13万亩,增长0.02%,总产量7.40万吨,增长10.9%。
畜牧业恢复发展。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0.95万吨,比上年增长6.1%。其中,牛奶产量26.22万吨,增长7.3%。猪、牛、羊、家禽存栏分别达到7.97万头、7.66万头、2.09万只、272.36万只,出栏分别达到15.34万头、4.11万头、4.68万只、1305.84万只。
渔业经济总体平稳。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6.8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5.46万吨,淡水产品产量1.34万吨。水产养殖面积56万亩。水产品无公害认证面积达到28.7万亩,认证无公害水产品25个。
林业发展良好。森林抚育11.9万亩。果品产量3.08万吨,其中,苹果2.14万吨,冬枣0.37万吨,其它果品0.57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较快恢复。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为115.5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3%。2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15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石油加工业增长37.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0.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7%。全区规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688.47亿元,增长10.4%,利润率为2.0%,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
建筑业健康发展。资质以上总专包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14.30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0.05亿元,增长10.1%;安装工程产值3.30亿元,下降6.7%;其它产值0.95亿元,增长22.5%。全年签订合同额19.46亿元,增长4.6%。其中,新签订合同额15.80亿元,增长9.9%。
四、服务业
服务业增势明显。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9.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9%。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4%、9.7%、11.0%。
五、交通、电信和旅游
交通条件持续优化。农村公路投资4.8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21.6公里,实施路面状况改善工程93公里。年末,全区等级公路通车里程1640.24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县道125.95公里,乡道299.96公里,村道897.56公里,专用公路316.77公里。
电信通信业稳定向好。完成电信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24.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2.16万户,下降0.1%;移动电话用户数28.8万户,下降0.5%;互联网用户数8.5万户,增长2.7%。
旅游业较为繁荣。全区2a级以上旅游景区10家,其中,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4家,2a级景区4家。旅行社8家,出境组团社1家。星级饭店2家,其中,三星级1家,四星级1家。接待游客398.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5.6%。
六、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6%,三次产业投资占比为5.0:69.7:25.3。从投资构成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长11.5%,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21.6%。从重点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增长57.8%,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9.5%。
房地产市场继续回落。全区实现房地产投资6.50亿元,比上年下降51.2%。其中,住宅投资5.56亿元,下降46.7%。房屋施工面积43.57万平方米,下降45.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0.10万平方米,下降51.2%。房屋竣工面积7.5万平方米,下降80.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5.48万平方米,下降83.4%。商品房销售面积14.24万平方米,下降3.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2.09万平方米,增长43.3%。
七、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继续扩大。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0.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主要商品销势良好,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14760.4万元,增长6.4%;饮料类零售额1798.0万元,增长13.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7406.9万元,增长33.8%;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96428.4万元,增长21.8%。
对外贸易有所放缓。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06.21亿元,下降15.1%。其中,出口26.41亿元,下降16.1%;进口79.8亿元,下降14.7%。实际到账外资7048万美元,同比增长23.8%。全区具有进出口资格的企业共130家,实现进出口业绩的企业46家。其中,实现出口业绩的企业39家,进口业绩的企业7家。出口额亿元以上的企业9家,进口额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与我区发生贸易往来的国家(地区)30多个。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支持积极有效。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30.4亿元,增长11.0%。其中,税收收入19.38亿元,增长12.0%,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3.7%。实现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30.08亿元,下降0.2%。其中,教育、科技、社保、卫生健康等民生支出合计22.9亿元,增长3.4%,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6.0%。
金融服务质效齐升。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53.30亿元,比年初同口径增加49.72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7.14亿元,比年初同口径增加36.69亿元。全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78.76亿元,比年初同口径增加43.98亿元。
九、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199元,比上年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54元,比上年增长5.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2189元,比上年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47元,比上年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585元,比上年增长9.0%。
社会保障力度更强。全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26010人,领取失业保险金1774人次。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5522人。领取养老保险的待遇人员25318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37660人,其中,在职职工32188人,退休人员5472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75663人,其中,成年35775人,普通儿童8449人,新生儿2365人,普通学生16207人,特殊人员12867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3235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3500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月人均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分别达到2605元和1980元。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so2、no2、pm10、pm2.5、o3、co浓度分别达到9微克/立方米、23微克/立方米、66微克/立方米、35微克/立方米、182微克/立方米、1毫克/立方米。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06,位居全市各县区第1位;环境空气优良率64.9%。3条国控入海河流平均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及以上,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优良比例高于全市水平,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保持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
安全生产形势整体稳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7起,死亡5人。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区共有幼儿园34所,小学9处,初中5处,九年一贯制学校4处,普通高中1处,职业学校1处。在园幼儿4513人,小学在校生10068人,初中在校生5511人,高中在校生3276人,职业学校学生数1120人。教职工2811人。省级文明校园2所,省级文明校园提名1所,市级文明校园21所,省十佳幼儿园1所,省示范幼儿园20所,市现代化幼儿园18所。全年普通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培育计划,全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8家,高新技术企业62家,东营市重点实验室61家。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8个,新建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全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45个。累计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180人。全年引进高新技术项目11个,在孵企业达到61家。为企业争取市级以上科技项目、高企补助、研发补助、平台奖励等政策资金1380余万元,累计办理科技贷款6010万元。
质量强区建设全面推进。全区新增山东优质品牌(产品)7个,山东省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1家。东营市河口区“体感式”政务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东营市河口区社会福利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通过验收;东营市河口区六合街道镇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社会治理标准化试点和东营市河口区第二人民医院家庭病床服务标准化试点成功入选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
十一、文化、广播、体育和卫生
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区共有(公共)文化馆1个,举办“艺悦河口 狂欢仲夏”2023河口油地军港场夏日演出季活动40场,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475场。开展“油地文化大讲堂”春季公益培训班150班次、“艺享课堂 七彩假期”暑期公益培训40班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60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手工制作活动120余场。举办2023年“村村有戏 美好生活”河口区农村文艺云展演20场。组织文化馆文化志愿者开展“千团万人下乡进社区”文化志愿服务300余场次。义和镇颐和新村被评为第三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1个传承人获批山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个传承人获批东营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个非遗工坊获批东营市第二批市级非遗工坊。公共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19.1万人次,外借书刊21.5万册次。
广播事业稳定发展。地方共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均为100%。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5万户。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投资580万元实施全民健身保障提升工程,安装智能健身器材60件,为23个城市社区充实、更新健身器材1000件,拆除隐患器材100余件;维修改造健身场地17个。深入推进体教融合,举办全区青少年及群众性体育赛事175场,参加省市体育赛事81次。组织889名运动员参加东营市第十二届运动会全部项目比赛,其中,青少年组获得金牌18枚、银牌10枚、铜牌18枚,团体总分941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社区运动会100余场,举办健身类指导培训班12期,累计培训1500余人。举办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下基层37场,现场指导群众5000余人。荣获省级体育赛事团体一等奖2个、二等奖13个、市级一等奖6个。2023年共销售体育彩票6526万元。
卫生事业扎实推进。全区医疗机构154家。其中,二级医院3家,镇街卫生院4家,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72家,个体诊所57家,门诊部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7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处,卫生监督机构1处,妇幼保健机构1处,民营医院4处。全区注册床位1314张,实际开放床位1111张。卫生技术人员2180人。全区乡村医生 103人。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4、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包括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城镇个体户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
5、房地产业投资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还包括建设单位自建房屋以及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投资。
6、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7、从2015年开始,城镇居民收支指标调整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收支指标调整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