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转作风、塑形象,政府自身建设开创新局面。政治建设更富实效。突出政治建设第一标准,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成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以上率下树标杆,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县委工作要求更加坚定有力。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会前学法实现常态化,“三会一课”坚持经常、组织生活严肃活泼,县政府系统全体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全面深化。扎实推进全国、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市县同创”,法治建设考核全市第一,获评第二批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组织实施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提升年、行政执法专项监督检查等活动,乡镇“周执法日”开展368次,1038名执法人员定期参加业务培训,执法能力、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大力开展执法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推出执法“三张清单”,“罚教结合”试点取得良好成效,柔性执法“容缺纠错”得到群众一致好评。严格开展合法性审查,73件行政复议案件按期办结,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5件、政协委员提案89件,办复率、满意度均为100%。联系群众更加紧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化拓展“四下基层”,围绕社情民情深入调查研究,推动矛盾在基层化解、问题在一线解决;贴近人民群众实际感受谋划推动政府工作,“小切口”撬起“大民生”,政府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常态化开展行业企业家“早餐会”,协调解决困难问题16项,市场投资信心更加充足。始终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12345便民热线迁入群众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县级领导带班领办常态长效,全年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2.85万件,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更加顺畅,县政府办获评全省2023年度网民留言办理先进单位。作风转变接续抓实。驰而不息加强政府系统作风建设,旗帜鲜明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斗争。紧盯人民群众最反感、市场主体最困扰、制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政府系统干部作风持续好转、效能不断提高。“过紧日子”“过苦日子”成为自觉习惯,“三公”经费开支压减20%。狠抓公共资源交易规范化建设,政府采购、公开招标实现“双盲”评审,审计监督作用进一步彰显,制度藩篱更加牢固、廉政建设全面加强。退役军人移交安置、就业创业、抚恤优待、拥军优属、服务保障等工作扎实有效。档案、人防、残联、老龄、老干部、红十字、妇女儿童、爱国卫生、外事侨务、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均取得了新成效。
站立潮头,方知浪高风急;亲历其中,才思成之惟艰。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成绩殊为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和中央、省、市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委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鼎力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全县人民,向各级干部和奋战在一线岗位的同志们,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故部队、政法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故城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经济运行上升势头不及预期,立县大项目、富民好项目招引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子还不够大,科技创新还需持续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还有很多潜力可挖,生态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民生保障领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干部能力作风建设还需要更加有力有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4年工作安排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总的工作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省委、市委、县委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工作总基调,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打造十六个现代化场景,解放思想、奋发进取,着力抓投资、上项目、兴科技、育产业,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力促城市宜居宜业、乡村全面振兴,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推动全面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向好、社会大局和谐安定、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努力把中国式现代化故城场景变为美好实景。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0亿元,同比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3亿元,同比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2亿元,同比增长6.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45.88亿元,同比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8亿元,同比增长6%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39594元、20228元,同比分别增长7%、8%左右。
(一)高质量抓项目促投资,持续推动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坚持把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纲”,大上项目、稳健投资,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切实增强经济活力、改善社会预期、激活市场消费。大力招商引资。坚持内生与外引并行、签约和落地并重,进一步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接续实施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优化完善“13 3”组团招商、一把手带头招商、10亿元以上大项目专班推进等机制,紧紧围绕“3 3”产业定位,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和产业链点,紧盯战略新兴产业、行业龙头、基金公司、央企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统筹全域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国际化招商,积极走出去、精准引进来,全力掀起招商引资新热潮,持续提升项目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努力推动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以上、5亿元以上项目3个以上。多元增加投资。着眼水利、农业、交通、文旅等领域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持续加大“谋跑争促”力度,全面争试点、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全年争取各类资金30亿元以上。用好用活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主体信用2a级国企平台,积极争取政府专项债、国债,适度超前布局云计算、数字城市、智慧交通、数字旅游、新能源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激发民间投资热情。聚焦特色产业、工农园区、城市更新、和美乡村、大运河文化带等重点领域,优结构、补短板,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全年基础设施领域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提速项目建设。牢固树立“以投产论英雄”的鲜明导向,专班服务3家央企三级子公司,力促项目早落地、快运营、创税收。进一步做实“7个项目库”,链式推进、闭环管理,加速形成“四个一批”良性格局。强化重点项目全周期服务理念,深化“一包四”包企纾困活动,落实好县级领导包联、项目集中开工、“三色”台账管理等机制,探索建立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土地、劳动力等全要素保障,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达产率。全年集中开工项目30个以上,实施省市重点项目30个以上,储备重点项目10个以上,投产重点项目10个以上,省市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亿元以上。做强园区平台。坚持把开发区作为项目建设主阵地、科技创新主力军、改革开放急先锋,进一步明晰“一区三园”主导产业、首位产业,严把项目准入关、规划设计关、履约建设关、投产达效关,扎实开展“两攻坚、一专项”提升行动,鼓励项目原地改造升级,提高项目质量和贡献率,做大园区体量,提升综合竞争力,全年营业收入力争突破300亿元。大力实施开发区“塑身强体”工程,深化“管委会 公司”运营模式,建立完善“政企分离、运转分开”机制,全面推行“标准地 承诺制”改革,不断提升园区管理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完成经开区扩区,优化提升化工园区,加紧推进衡水机场军民合用项目,加强冀鲁省际合作交流,探索与京津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共建“飞地园区”,力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推动开发区提档升级,打造区域融合示范区,确保在全省同类开发区中跻身前20。加快产业升级。强化链式思维,聚焦“3 3”产业集群,逐一制定产业演进路线图,深入开展产业链贯通行动、特色产业“领跑者”行动、规上企业培育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高”行动,力争超50亿元产业达到3个、主营业务收入超20亿元企业3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围绕服装服饰、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着力推进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更大力度推动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年新增技改项目50项以上,总投资10亿元以上,其中数智改造项目2项以上,青竹公司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围绕食品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精准扶持产业“链主”、集聚壮大“链员”规模,确保钠离子电池、丰农液态奶等11个产业龙头项目投产达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高端科研机构、高水平院校合作共建创新联合体,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故城转化应用,新增京津科技成果转化3项以上;实施创新应用场景三年行动,定期组织“京津专家周末故城行”,用好摩擦材料、新能源产业科技特派团,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多“黑灯工厂”、“无人车间”,全社会科研经费投入增长12%以上,其中规上企业研发费用增长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