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促消费。繁荣城市业态,加快万达广场、国际皮革城新商圈建设,优化传统商圈品质。推动商业综合体、步行街、商业街提档升级,着力培育美食经济、夜间经济、假日经济、休闲经济。完善城市商业设施网络,品牌连锁便利店达到29家以上。支持传统商业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加强电商人才培训,打造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力促网络销售额实现更大突破。
(二)高质量谱写新旧动能转换新篇章,推动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产业基础提升和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做强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不断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
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大做强生态皮革服装传统产业,向时尚化、个性化、生态化、品质化、国际化转型,加快建设“国际皮都”,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钢铁、化工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智能、新型显示材料、生物医药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经济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冀中南先进制造业高地。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坚持绿色化、数字化、高端化,围绕主导产业升级,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行“机器换人”、智能制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技改提速提质工程,开展规上工业企业新一轮技改,争列省“千项技改”“百项示范”项目。坚持“头部企业”带动,实施上市“蝶变计划”,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0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家。
强化标准质量引领。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加快提升产业能级。开展2022年度市政府质量奖评价工作,争创省政府质量奖。实施品牌培育提升行动,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百年老店”。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建设省级标准化示范点,主导或参与制订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3项以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支持企业参评省专利奖,以高质量保护激励高质量创造。
(三)高质量谱写建设科技强市新篇章,推动创新发展势能全面迸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整合科技资源,推动产业技术向中高端跃升,为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核心动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提升全省科技创新a类水平,年内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壮大企业科技创新矩阵。加大创新平台培育力度,培育省级研发平台7家以上。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健全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吸引入孵团队20家。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用好院士工作站、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机构等平台,组织优势企业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科研合作,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开发一批“杀手锏”技术,形成“科研—开发—产业”创新链。办好科技成果直通车、服装设计大赛、工业设计沙龙等活动,以技术改造、工业设计为传统产业赋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达到4亿元。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院士团队,支持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到辛集创新创业,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育一批能工巧匠和新兴产业工程师。大力培育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工匠型人才和一流创新团队,让辛集成为吸引人才的“强磁场”。鼓励在外人士返乡创业,汇聚形成“凤还巢”的强大力量。
(四)高质量谱写品质城市建设新篇章,推动功能定位提质升级。围绕建设京津冀城市群特色功能节点城市,全面优化空间格局,拓展城市功能,提升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城市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做好城市规划,释放城市潜力。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乡镇、村庄规划,即时启动中心城区、5个镇驻地和8个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高站位擘画城市蓝图,研究对接雄郑高速、石衡高速建设,谋划实施澳森大街西延、古城大街东延、朝阳路北延等项目,以交通干线拉开城市格局;推动实施澳森全民健身中心、保税物流中心、“四馆一中心”、通用机场等项目建设,以重大工程提升城市能级。
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更新。着力畅通“大动脉”,投资5亿元实施妍园路南延、澳森大街西段、盛园路新建、兴业街西段等主干道路建设,黄石高速辛集东互通工程建成通车。坚持疏通“毛细血管”,投资3661万元对市区道路进行改造提升。投资1.35亿元,实施25个老旧小区改造、6条街路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和3个绿化项目。加快投资4.5亿元的“新康家园”保障房一期建设。投资4600万元,购置纯电动公交车100辆,创建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城市。
精细城市管理,彰显城市魅力。坚持里子面子、软件硬件同步齐抓,提升城市标准化管理水平,常态化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化数字化城管信息采集系统平台应用,探索城市综合信息数字化、多元化管理。提升改造17座老旧公厕,新增道路环卫面积22.6万平方米,新设20个垃圾分类集中投递亭。全面运行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餐厨垃圾资源化再利用项目。持续开展交通秩序整治专项行动,让道路更安全、更畅通。
(五)高质量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增强脱贫稳定性。加大人文关怀、技能帮扶和就业扶贫力度,助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加强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做强做优产业扶贫项目,提高资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