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坚持破壁垒、通堵点、建通道,推动城乡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畅通“人”的流动渠道,谋划启动新一轮异地搬迁,力争搬迁2000人以上,优化大搬快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深化市民集成化改革,推动下山村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大力培育“乡村工匠”“乡村经纪人”,培育大学生农创客200人以上。畅通“财”的流动渠道,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农业标准地改革,深入开展“空心村”整治利用,力争盘活农村闲置用房(宅基地)400宗以上,流转土地5000亩以上。创新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模式,力争涉农贷款增长15%以上。畅通“物”的流动渠道,加快推动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延伸,完善客货邮合作线路5条,升级乡镇综合服务站、农村物流点等55个,创新“共富驿站”运管模式,完成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争创省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
(三)聚焦激发开放和创新“两大引擎”,在提升发展驱动力上破局奋进。坚持以开放发现新机遇,以创新激发新活力,加快推动发展转入开放创新驱动轨道。
致力打通时空阻隔。全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力争交通投资增长50%以上。提升域外通达度,提速推进义龙庆高速龙泉段、322国道龙泉安仁段、528国道西街至兰巨段等项目建设,实现仙庆公路下庄儿至兰头段完工,完成温武吉铁路预可研编制,力争金南铁路纳入《新时代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升域内畅联度,加快推进剑川大道北延建设,完成华楼街东延—执中大桥、龙窑路西延竣工验收,启动武石路、龙梧线等改建工程,打造水上交通综合服务中心。编制火车站站前大道初设,完成西独线改造工可、广源街西延工可批复。
致力深化交流协作。积极扩大“朋友圈”,让特色资源“走出去”,优质资源“走进来”。突出以文会友,携手故宫博物院、中国工艺美术馆、省博物馆等知名机构,合作举办“非遗”系列展会,组织开展“中国雅生活”“全国传统龙窑烧制研学”“龙泉青瓷大系复刻”等专题活动。突出项目共建,积极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加快推进“四飞地、一飞楼”招商运营,力争招引企业40家以上。积极推动萧龙制造业结对创建,谋划建设“飞入地”合作产业园。深化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争取帮扶资金600万元以上,实现“消薄飞地”收益2000万元以上。
致力放大科技赋能。坚持以科技创新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加快把科创变量转化为发展的最大增量。积极组织科创攻坚,深入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行动,实施技术瓶颈突破全流程帮扶机制,建立科技攻关需求项目库,实施“揭榜挂帅”项目12个以上,积极争取省“尖兵”“领雁”项目,完成产业技术难题攻关5个以上,努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积极培育科创主体,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培育省级企业研发中心、研究院3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以上。积极探索“创新联合体”“成果转化加速器”等新模式,力争规上企业研发费用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以上。积极打造科创平台,深化创建浙西南科创基地,推进浙江大学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大院名校联合科创中心等建设,联动开展省级科技成果转移支付试点、省级科技特派团试点建设,力争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35%。
致力汇聚人才智囊。加快构建优质的人才生态体系,形成人才集聚“强磁场”。着力吸引人才走进龙泉,深入实施“龙漂涌入”“龙青回归”等人才招引工程,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0场以上,招引青年大学生2000人以上。着力开展科技人才、紧缺人才专项招引行动,举办人才交流活动10场以上,积极建设“人才飞地”,实现高层次人才总量增长10%以上,引进专家(团队)20个以上。着力支持人才兴业龙泉,推进“天青”“青锋”“耀星”培养工程,实施“1 3”本土特色人才培育行动,开展人才培训3000人次以上,着力打造校企联动培养机制,积极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1500人次以上。推出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医疗健康等人才服务暖心实事,真正让人才成长有空间、生活有保障、未来有希望。
致力涌现改革活水。突出以改革破局开路,挖潜增效,释放发展动能。以改革激活发展资源,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完善现代法人治理体系,优化主业板块、打造专业板块,深入推进国资盘活“四个一批”,打造多元化融资模式,力争完成市场化融资3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投资25亿元以上。以改革提升管理质效,深化市场管理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容缺受理”“智能审批”“多合一”等便利化改革任务,创新打造“拿地即开工”模式,形成“极简审批”常态化机制。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让企业舒心发展、专心创业、安心经营。以改革重塑服务体系,深入实施“1 4 n”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试点、“中高职一体化”试点、教育“三新”改革等创新举措,大力推进“1 5 n”医疗综合改革,全面促进医疗机构、医疗队伍提能升级,加快打造现代化教育、医疗服务体系。
(四)聚焦擦亮文化和生态“两张名片”,在提升发展吸引力上破局奋进。坚持锻长板、扬优势,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宝库,加快把“金名片”转化为“金饭碗”。
着力打响文化品牌。突出以文化影响力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展示窗口,深入实施“天下龙泉”品牌推广工程,打造一批“天下龙泉”官方旗舰店、知名网商平台微店,全面拓宽线上线下推广渠道。举办“天下龙泉”全国巡展、龙泉青瓷宝剑艺术交流展等系列活动20场以上,组织参加杭州、厦门、深圳等系列茶瓷展会,高品质举办世界青瓷大会。积极推动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精心编纂《龙泉青瓷志》《龙泉宝剑志》,加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龙泉宝剑博物馆建设,积极推动大窑遗址亭后窑址考古发掘、“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谋划建设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村11个,争创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