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9日在合肥市包河区
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长 李 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及2021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以来的五年,是包河发展史上风雨兼程、波澜壮阔的五年,也是乘风破浪、跨越赶超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严重冲击,较好完成区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动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大步跨越,高质量发展成为鲜明导向。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实力跻身长三角城区“第一方阵”。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连跨8个百亿台阶、超过1600亿元,占全市比重由12.9%提升至14%左右;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60亿元,年均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32亿元增至62.5亿元,年均增长14.3%;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2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32亿元,年均增长10.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累计完成282亿元,年均增长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5万元,年均增长8.5%。新签约重点项目、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分别增长25.8%、8.6%。上市企业由4家增至11家、市场主体由8.1万户增至20万户,均位居全省县(市)区之首。“七人普”常住人口达到121.75万人,较“六人普”净增约40万人,增量占全市1/5以上,是全省人口增长最快的县(市)区。综合实力全国百强区五年跃升11个位次、跻身第39位。五年来,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总量突破“千亿级”,人口规模超过“百万级”,“安徽中心、第一城区”的领先优势更为凸显。
(二)转型动能迭代升级,创新引领成为发展主旋律。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2:27.0:72.8。“双核驱动”强劲有力,省级以上总部项目达到180个,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45%。七大新兴产业放量增长,新能源汽车、创意文化两大战新基地领跑全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全国争先,集聚上下游企业70余家;文化产业累计实现主营收入1475亿元、占全市1/3以上,年均增长20%;金融机构总量超500家,其中省级以上金融总部达34家;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视觉、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发展迅猛。滨湖科学城挂牌成立,安徽创新馆、安徽科技大市场、省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的版权交易中心、文化产权交易所投入运营,国家高企达到255家、增长近3倍,发明专利累计授权超7300件,聚集各类人才超过17万人,拥有院士工作站5家、院士68名、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32个,r&d经费支出占比增至3.15%。新增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滨湖金融小镇、中科大国金院、合工大智能院等重点产学研平台16个,总面积超过600万m2。社区两级中心、大共治模式、高铁南站综合管理、“包·办好”“金牌店小二”营商环境品牌等创新举措全国知名、全省示范,“放管服”改革、农村“三变”改革、社区工作者“四岗十八级”薪酬制度等220余项重点改革精准实施。我区先后获得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国家级财政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区、全省发展数字经济成效明显地区、全省民营经济考核优秀县(市)区、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区、安徽省人才强区等荣誉称号。五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创业、创造在包河大地蔚然成风。
(三)空间形态发生巨变,品质城区成为显著特征。“四大空间”战略深入推进,85平方公里滨湖新区基本建成,淝河片区脱胎换骨,滨湖卓越城初展英姿,骆岗中央公园建设如火如荼,各组团协同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至121平方公里。科学调整行政区划,新组建万年埠街道、同安街道。新建续建大建设工程570项,完成投资超1300亿元。累计完成房屋征迁约750万m2,建成安置房473万m2、同步在建578万m2,安置群众5.7万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成型,上海路、郎溪路、方兴大道高架等主干道建成通车,高铁南站直达133个城市,长三角“两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合肥港成为长江支流最大集装箱码头,轨道交通“六线齐发”、运营里程占全市近40%。5g基站总量占全市1/5以上,率先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完成旧城改造242万m2,改造老旧小区113个,惠及群众15万人。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新增租赁住房、人才公寓63万m2。城市管理更趋精细化,创新市政、绿化、环卫“三位一体”综合管养模式,新建、改造公厕63座,建成垃圾分类投放点1200余个,累计拆违135万m2,蝉联安徽省文明城区。五年来,我们致力塑优功能品质,城市综合承载力、辐射力、美誉度显著提升,一个“近者悦、远者来”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加快呈现。
(四)生态治理力度空前,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共识。先后接受16次中央及省、市生态环保督察及专项检查,累计销号解决反馈问题900余个,督察检查之严、整改力度之大、理念更新之彻底前所未有,全区生态环境迎来根本性好转。巢湖“十年禁渔”严格落实,蓝藻防控体系更加完善,今年蓝藻出现时间较往年推迟56天,入湖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巢湖水质创下40年来最好记录,获批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最好名片”正在精彩绘就。深入实施河(湖)长制,专班推进全域雨污分流,胡大郢污水处理厂、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三期、南淝河中游调蓄工程等重点项目投入使用,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国考断面全部达标,“一湖十河”更加清青。pm2.5浓度实现“八连降”,pm10浓度累计下降19.2%,空气优良率提升18.1个百分点。污染源普查工作获国务院表彰。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gdp能耗下降17%。新增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2个。植树造林超7000亩、森林抚育超6万亩,新建罍街公园、劳动公园、淝河智慧公园等公园游园28个、总量达9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至14.67 m2,绿化覆盖率达45.8%,城区绿带体系基本建成。五年来,我们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壮士断腕的魄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绿色发展的“生态福利”在更高水平上惠及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