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改革开放在全面深化中凸显新优势。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纵深突破。构建全域“一区多园”联动发展框架,优化“园街合一”管理体制,区与园街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入推进。基层“三整合”改革不断深化,探索构建了“集中高效审批、强化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治理新格局。建立“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吹响全市街道层面“第一哨”。建成全市首家政务服务“融驿站”,作为典型获全省推介。全省率先实现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用”全链审批,率先试点企业开办“全链通2.0”,全市首创市场主体证照“一码通”。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更快更好更省”,完善“三个一”管理体系。经济领域改革力度更大。落实“锡政50 12条”“新吴区10条”等政策,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房地产健康发展等实施意见,拨付停业补助等资金5.9亿元,惠及企业6599家次。为各类企业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51.3亿元,延缓缴纳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税收14.95亿元。搭建产业引导基金体系,汇聚基金超300支、规模超650亿元。获批各类专项债券38亿元、金融工具支持项目4个,其中全省单笔金额最大的基础设施基金项目落地投放。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新增安世半导体、村田电子增资等协议注册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14个,签约德国默克、威伊艾姆等一批高质量外资项目,新设外资企业超70家,新批协议外资近30亿美元、增长近60%,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中新双方深化合作,启动建设无锡新加坡科创城。开展“两链”护航,及时重启日本、韩国等货运航线,确保光刻胶等关键原材料供应链稳定,支持企业借助中欧班列、海铁联运、二类口岸“水水联运”等多种模式快进快出。综保区建设稳步推进,完成数字型综合保税区新片区选址,拓展保税维修检测业务,支持保税电商跨境海外仓建设,税收总量及集约发展效益全省同类第一。
四是产城融合在互促共进中迈出新步伐。城市更新有序推进。发布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区产城融合总体规划,编制各功能板块行动规划和城市设计,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从战略到实施的完整架构。太湖湾科创城核心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基本定型,科技园区、科创载体、商业住宅、市政提升、景观改造等各项建设有序展开。菱湖大桥、高浪路快速化、g312新区段快速化改造、地铁4号线2期和5号线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江学路新建工程、新鸿路大修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投用。10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稳步推进,新开工建设安居房小区6个、4456套。吴越文化数字科创谷开工,新地假日广场“焕新”开街,梅里遗址博物馆开馆,鸿山泰伯文化区上榜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文商旅配套日趋健全。完成拆迁170万平方米,完成市级攻坚拔点项目39个,关停益多环保热电厂,困扰我区多年的历史难题有效化解。城市管理更加精细。聚力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环卫一体化改革深入推进,公共空间环境日新月异,高标准打造美丽示范街区10个。推进垃圾分类,深化“厕所革命”,开展渣土运输、违规户外广告等专项整治,拆除违法建设81.1万平方米。建成公共停车场12处,新建车位3000余个、新增动态联网车位3.51万个。坚持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新增绿地55公顷,新建改建各类公园、游园、口袋公园15个。污防攻坚扎实开展。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摆到重要位置,高质量完成各级环保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强化vocs、餐饮油烟和扬尘治理,pm2.5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7.9%,改善幅度全市第一。系统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伯渎河生态治理工程二期等项目顺利竣工,组织入河排污口、涉磷企业整治,实施17项重点治太工程,地表水优ⅲ比例83.3%,劣ⅴ类断面全面消除,实现太湖安全度夏。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零碳科技产业园、中欧低碳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
五是社会民生在共建共享中增进新福祉。民生保障有效改善。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财政资金用于民生的比例超70%,投入55亿元实施重点民生实事项目75个,办结“微幸福”民生工程51项。全面推动就业政策落地见效,开展“云上招聘月”等招聘活动200余场,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596人,引进大学生2.3万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4262人。出台系列稳岗惠企政策,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2亿元、失业保险待遇1.38亿元。积极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调标,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集体补助试点。制定分层分类救助方案,积极发挥财政和以慈善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等资源优势,有序拓展保障范围,新纳入保障对象3411人、机构住养特殊困难对象74人。社会事业大步向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6所、幼儿园8所,新增学位8000余个。创新推进跨区域、跨学段合作办学,上海世外附属学校挂牌托管,太科城大桥实验学校顺利开办,新吴实验中学启用,梅村高中空港分校建设扎实推进。抓好“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我区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前五、全市唯一”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优化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启动建设瑞金医院无锡分院二期、海力士医院,加快建设区中医医院,空港(硕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竣工,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实现“十五分钟”医保服务圈全覆盖。着力解决“一老一小”问题,累计创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个,老年人区域性助餐中心实现街道全覆盖,江溪街道荣获全省第四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加快普惠托育机构建设,新增托育机构8家、托位数735个。打造退役军人“五星戎耀”服务品牌,获评省双拥模范区。东西部协作和援疆工作深入推进,新吴海州共建的工业园区正式开园。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深化“智慧 绿色”示范区建设,引领推进“未来农场”项目,梁鸿生态农场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粮食总产量创近5年新高,大坊桥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农村人居环境四次测评均列全市第一。社会治理扎实有力。根据形势变化及时优化完善疫情防控举措,坚持“防在前、早发现、快处置、强机制、稳运行”,坚持“项目不停工、企业不停产、社会不停摆、发展不停步”,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是科学应对“6·28”疫情,以快制快、群防群控,16天实现社会面、隔离点“双清零”,防控能力建设和疫苗全程接种率全市领先,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牢牢守住疫情防控底线。优化基层社会治理载体布局,新成立社区11个,优化调整社区管辖范围26个。高标准构建治安防控体系,深化网格化治理创新,实施“精网微格”工程,从源头化解各类隐患。积极探索“数字底座 应用场景”的“一网统管”建设,区街两级城运中心建成投用。有效化解信访积案,有序处置“问题楼盘”,“保交楼”成效初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三年大灶”,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0%、25%。“区代表市”民兵工作考评荣获全省第2名,民兵参与社会治理和“企业带编”入伍试点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