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农村改革。巩固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加快盘活“沉睡”资产,释放改革活力。有序开展农村宅基地审批,推进“人、房、地、权”一张图管理。提升人居环境。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垃圾清理、户厕改造、生活污水治理、河道整治“五大行动”,建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个、市级以上特色田园乡村3个,争创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持续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全年改善农房2800户。加快强村富民。深入开展“干部联村、一村一策”活动,积极推广宝塔村级发展联盟新模式,重点推进15个经济薄弱村提升行动,确保涉农村(居)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50万元。拓宽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渠道,探索农民以地入股分红,完善订单带动、股份合作等联农带农机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四、坚定不移推进生态优先,打造最靓丽江淮“绿心”。坚持逐“绿”而行、向“美”而生,实施“绿心”筑本、“绿产”强基、“绿品”塑牌、“绿城”提质四大行动,加快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示范区,创成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筑牢生态本色家底。不断优化生态空间布局。严格执行国土空间规划,全面落实“三线一单”制度。组织开展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评估,健全生态破坏问题闭环整改销号机制,确保管控区“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高标准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聚焦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等重点领域,实行“一站一策”“一断面一策”,确保pm2.5年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全市第一,省考断面、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5%以上。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组织实施鸟类生态廊道、物种保护小区等10项重点工程,加快推进省级九龙口“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打造里下河地区“水韵江苏”示范样板。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新建湿地保护小区5个,修复湿地面积800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70%。
拓展生态转化路径。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以“两区”创建低(零)碳园区为抓手,实施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创成省级绿色发展领军企业2家、绿色工厂3家。继续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新增“两品一标”8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稳定在88%以上。积极推动生态与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等深度融合。创成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构建水绿特色体系。围绕“一岛、一环、四廊”生态空间布局,坚持与水共生,以重点河流、骨干路网为依托,打造一批生态林荫廊道,串点成线、连片成景。建成幸福河湖10条、生态河道27条。新增造林绿化630亩、绿美村庄5个以上。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积极拓展光伏应用场景,新增“绿电”装机规模300mw。以创建省级“无废城市”为引领,推动固废“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利用处置。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78%,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45%,节约型机关覆盖率达100%。
加快生态价值实现。开展生态产品调查评估。全面了解各类生态产品数量、质量、权属等底数,形成目录清单,绘制“生态产品地图”。以湿地、林地为重点,先行启动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工作,递进扩大核算区域和领域,为开展生态保护补偿、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奠定坚实基础。加强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打造“生态 ”系列产品,谋划成立湿地碳汇交易中心,探索跨区域水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前瞻开展碳足迹认证、绿电溯源等工作,引导企业开展“零碳”产品认证示范,努力把更多绿色生态元素变成经济发展要素。创新生态产品转化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专业化推动,加强与国内外一流专业团队合作,高标准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做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方面研究,鼓励先行先试,逐步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交易、实现等市场化推进机制。
五、坚定不移推进共建共享,书写高品质民生答卷。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组织实施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为人民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筑牢更普惠的保障体系。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大企业稳岗支持力度,鼓励多渠道灵活就业,新增城镇就业5400人、扶持自主创业1500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3000人以上。组织开展“春来归湖·留乡乐业”行动,引导返乡就业创业人员1000人以上。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深入实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行动,新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9000人以上。积极发展普惠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效衔接。统筹做好社会救助、住房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和残疾人福利保障等工作,让困难群体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用心用情关爱“一老一幼”。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新建枢纽式养老服务综合体、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各1个,改造城市、农村社区标准化养老服务中心30个,争创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家。加强规范养老机构监督管理。积极发展银发经济。落实好生育支持政策,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增加优质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持续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创优教育品牌。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巩固“双减”成效,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落实“县中振兴”计划,建湖高中、建湖二中分别争创高品质特色高中、四星级高中。实施教师队伍“五级梯队”培养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四有”好老师团队,营造立德树人良好生态。坚持“五育”并举,深入开展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润心”行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强化医疗供给。县人民医院创成“三甲”医院,县妇保院争创二甲妇保院,双湖中医院建成二级医疗机构。加大医卫人才引培力度,加快数字医共体“十张网”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省市重点专科、基层特色门诊。深入开展“清廉卫健”行动,不断优化医疗服务环境。健全卫生应急体系,推进县疾控机构改革,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逐步实现全覆盖。扩大文化影响。讲好华中鲁艺、新四军苏中印刷所等红色文化故事,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加强淮杂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四季江淮》等作品影响力,杂技《炼》冲刺蒙特卡洛马戏节金奖。承办好省“五星工程奖”(戏剧)赛事活动。推进乡镇文化站提档升级,工人文化宫争创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