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清洁生产,着力建设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发展领军企业)15家。开展产品碳排放对标和碳足迹认证试点,落实“能效领跑”行动,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引导、帮助企业提升碳减排能力。聚焦钢铁、建材、化工、发电等重点行业,实施生产工艺深度脱碳、化石燃料清洁替代等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工程,实施工业节能降碳重点项目30个。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力推“无废城市”建设形成标志性成果,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94%,培育无废园区1个、无废工厂10家。

  (四)用力抓好科技创新,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创新主体培育,站在企业和人才的角度,设身处地感受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和服务。新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20家以上、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以上。新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120人以上、大专以上人才4万人以上。强化科技孵化载体建设,提升载体运营管理能力,引进孵化科技企业250家以上。搭建开放创新平台,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施重点实验室高质量建设行动,支持江苏科技大学争创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0家以上。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高新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推动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配置,深度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帮助企业既充分用好在镇高校院所等身边的创新资源,又积极利用国内、国际创新资源。每万人口高质量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1件。

  力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调创新活动向重点产业链聚焦,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和人才项目向“四群八链”薄弱环节、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布局,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新立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00项以上,新增市级以上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30个以上。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支持校企合作建立中试基地;推动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和人才攻关联合体;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深化与全国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助力创新研发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探索专利所有权共享,激发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热情,确保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80亿元。

  创造良好科研创新环境。加强财政支持,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科技计划专项资金“拨投结合”机制,用好“苏科贷”、“高企贷”、“金山英才贷”等科技金融工具,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8%以上。深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和放权力度。优化“揭榜挂帅”机制,实行“赛马”、“里程碑”等制度,树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创新评价导向。充分尊重科技创新规律,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五)用力推动区域合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加强区域交通和城市交通高效对接,提升快联快通能力,开工建设扬溧高速镇江南互通至丹徒枢纽段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镇江东货场迁建、苏南运河镇江段“三改二”等工程,312国道宁镇段快速化改造工程建成通车。继续打通区域间的“断头路”、“瓶颈路”,推进233国道丹阳段站前路南延、茅山福道拓延等道路工程建设。谷阳、韦岗互通节点改造主体工程实现完工。

  深化区域产业创新协作。共建长三角创新创业发展联盟、南京都市圈产业链联盟,联合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谋划建设g312产业创新走廊,加快项目、技术、资本等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更好融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深化东西部协作,巩固拓展对口支援合作成果。

  加强生态环境协同共治。落实跨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加强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等方面合作,协同做好燃煤电厂大气污染、重污染天气区域联防联控。落实长三角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联合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共同守护自然生态安全底线。落实南京都市圈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努力在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管理等方面取得合作成果。

  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响应“建设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倡议,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实现160项政务服务“同事同标”。支持、推动建立基础教育学校联盟、跨区域专科专病联盟,深化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制度,提高异地就医结算质量和监管效能。推动建立长三角地区欠薪风险预警互联互通机制,更好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六)用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接续抓好尚未销号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健全滚动排查整治机制,严防问题反复、回潮。突出全域治水,系统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严控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突出科学治气,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统筹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污染整治,开展砖瓦窑、铸造、喷涂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重点行业专项整治,pm2.5年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完成省下达目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突出精准治土,加强固体废物监管和新污染物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危险废物违法行为,确保不发生土壤污染事件。严肃查处环保数据造假。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制度,实施生态环境安全与应急管理“强基提能”行动,守护万物和谐共生。

  持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注重新上项目的“含技量”、“含绿量”、“含金量”,严控“两高一低”项目,加快退出重点行业落后产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升至54.5%。推动能源结构趋绿,加快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提高绿色能源供给,仑山湖抽水蓄能电站部分机组建成投产,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长10%以上,启动建设国能江苏谏壁发电厂绿色煤炭中转物流基地;推动绿色用电,鼓励企业、园区利用清洁能源,绿电消费量达到1亿千瓦时。推动交通运输结构向优,加快推进港口高质量发展,加大力度整合码头岸线资源,提升镇江港深水航道利用率;推进铁公水空无缝衔接,把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做强做优,促进大宗货物及集装箱“公转水”、“公转铁”,铁路和水路货运量占比提升至33%。推动用地结构集约,用好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提高亩均效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982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