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兴庆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2月23日在银川市兴庆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上
银川市兴庆区区长 邓彦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兴庆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兴庆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区市党委、政府部署要求,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预计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持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2%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6.4%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5%、7.5%左右。
过去一年,按照大局所需政府应干、职责所在政府能干、群众所盼政府要干的目标定位,我们坚持抓重点、攻难点、推亮点,全力以赴抓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三件大事:一是有效应对了疫情防控之艰难。面对多轮疫情冲击,我们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果断出击、沉着应战,突出抓好“9·20”“11·14”疫情期间重大关联病例风险研判、集中隔离点改造、民乐瓷砖市场等风险人群转移、核酸检测机构引进、聚集性流动摊点疏解、市场保供、物资储备、资金保障、指挥运转、民意纾解等工作,为阶段性疫情防控取得胜利抢占了先机、赢得了主动。二是全力稳住了经济运行之大盘。面对经济发展的空前压力,我们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建立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机制,强化周调度、月分析,出台“稳保促”16条、“三产行动计划”45条等一揽子“加油减负”细化措施,在企业现场盯政策,在项目工地抓进度,在商户门口优服务,在生产一线解难题,使经济发展顶住了疫情冲击,保持了逆势增长态势,前三季度综合经济发展指数从上半年全市第四名上升至第三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绝对值和增速在全区保持双第一、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绝对额和增速(同口径)在全区保持双第三,预计全年gdp总量位居7个沿黄市辖区第一。三是聚力解决了一批民心之所盼。面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痛点和影响群众幸福指数的“老大难”问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完成了东线公路征地拆迁工作,停工10年的宁港财富中心和闲置15年的政府西侧空地启动建设,北环市场低效用地挂牌入市,7个“烂尾楼”工程、恒大珺睿府“保交楼”等遗留问题化解进展顺利,解决“办证难”3.1万套,用苦干实干换来了群众的心碑口碑。
过去一年,按照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我们以争分夺秒的速度、枕戈待旦的坚守,攻克了一场又一场硬仗,守住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坚实防线,交出了担当作为的“六张答卷”。
——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持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交出了高质高效的发展答卷。坚持不懈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点放在产业上,强化补链延链壮链,三次产业发展能级显著增强。一产特色更鲜明。聚焦“粮袋子、花坛子、菜篮子、奶瓶子、鱼池子”特色农业,出台以奖代补激励措施,实施五渡桥产业示范园等重点农业产业项目26个,落实粮食种植面积9.23万亩,康乃馨、蝴蝶兰等花卉稳定在8000亩,蜜瓜、无花果、西红柿等特色瓜菜增加到5.8万亩。支持骏华智慧生态观光牧场等现代奶产业发展,奶牛养殖增加到4万头,鲜奶年产量预计达到17.5万吨。落实特色水产养殖1.6万亩,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二产底色更厚实。依托苏银产业园布局“三新”产业上下游链条,卧龙变压器等制造业企业增产扩规。试点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红一煤矿、选煤一厂建成投产,红二煤矿加速推进,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家,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2亿元。三产成色更亮眼。数字经济科创园、产业园“强强联手”,入驻跨境电商企业260家、总产值达9.04亿元。提标改造新百中心,引进钟书阁等63家品牌首店,新华商圈成功打造自治区级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兴庆万达、砂之船·奥莱加快建设,吾悦丝路印巷建成运营,友爱新商圈加速崛起。改造升级交通、银古等传统物流园。天山海世界创成4a级景区,敬德街获评自治区级旅游休闲街区,司家桥村、五渡桥村获评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60亿元,稳稳占据全市服务业半壁江山。
——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交出了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深入推进“六大提升行动”,80%以上财力用于民生支出,10件民生实事全部办结。就业创业聚合了民意。建立企业用工和群众务工双向对接平台,开发政策性就业岗位1250个,培育创业实体500余家,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实施移民致富提升项目133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833人,脱贫群众人均年收入增长23%。优质供给改善了民生。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所、新增学位近4000个,打造跨省联盟校4个,“互联网 教育”品牌、“双减”案例获教育部肯定并向全国推广。深化“互联网 医疗健康”,新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个。实施文化惠民工程11个。城乡改造惠及了民众。改造老旧小区99个137万平方米,排查整治自建房13.7万平方米,建成智慧小区128个。深入推进交通疏堵“6 n”工程,打通断头路3条,完成“十小便民工程”139个,新增机动车泊位1000个。改扩建农村道路21公里,实施农村“一事一议”项目29个,整治农村危房874户,群众幸福感持续提升。兜底保障温暖了民心。超额完成医疗、养老保险参保任务,发放社会救助资金8037万元,惠及群众28.1万人次。新增婴幼儿托育机构7家323个托位,打造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站)13个,大新镇燕庆园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移风易俗涵养了民风。选树命名“兴庆好人”30人,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30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入人心。深入开展“六大整治”行动,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期复审。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的基础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