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面加强生态涵养区保护,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严格落实“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自然保护地摸底调查;狠抓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治理,累计拆除违法建设2817万平米、腾退土地约4270公顷;坚定依法有序推进浅山区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违建别墅专项整治,拆除违建别墅3616套。持续拓展绿色生态空间。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完成各类造林营林、封山育林49.08万亩,新建森林公园5处,新添郊野公园16处,织补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57处,利用腾退空间“留白增绿”946公顷,完成湿地新建与恢复面积1050公顷。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提升到69.0,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提高到48%、67%。绿色发展水平得到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62家,完成14个镇村产业集聚区75家企业的整治升级及45个工业大院的清退,完成732家“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工作,三次产业比例优化调整为0.7:31.2:68.1;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下降33.4%;2020年全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614.5万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34.5%。
(四)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积极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覆盖率大幅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落实《加强危险废物处置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昌平生命科学园危废集中收集转运项目投入运行;实行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疫情期间妥善处置医疗废物1100吨以上,危险废物处置率为100%。健全建筑垃圾闭环管理体系,建成处理设施16处,累计处理建筑垃圾1118万吨以上、推广使用资源化产品892万吨以上。全区放射源、射线装置安全可控。定期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治,全力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五)强化监测监察执法及督察,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以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为抓手,提升执法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强化联动监管执法,各部门、镇(街道)齐抓共管,健全扬尘管控、移动源“生态环境取证、公安交管处罚”、污染地块联合监管和执法机制。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建立覆盖镇(街道)的细颗粒物(pm2.5)、粗颗粒物(tsp)高密度监测网。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整改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调度机制,统筹推进督察整改工作。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公众宣传,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责、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
二、“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
(一)面临的机遇
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思想引领。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统筹推进,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这些均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思想引领。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了强大动力。十八大以来昌平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大,但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十四五”时期是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降碳是实现社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的“牛鼻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引起广泛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调整和转变,为昌平区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和根本性整体性好转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北京市“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以及昌平区科技创新潜能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新机遇。“十四五”期间,北京将进一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昌平区在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存在巨大潜力,特别是未来科学城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肩负产业、能源技术变革的重大使命,将发挥产业聚集创新优势,打造“两谷一园”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成为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及能源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带来新机遇。
昌平分区规划为辖区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昌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约束,实现人口、用地、建筑规模总量全域管控,推动减量发展,优化区域空间结构,促进昌平区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从长期来看,昌平区将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逐步缓解,生态环境保护内生动力将不断增强,从而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
(二)面临的挑战
绿色低碳发展任重道远。昌平区作为承接中心城区疏解人口的平原新城,短期来看,人口数量、资源消耗、城市建设等仍将保持高位稳态水平,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十四五”期间,昌平区人口的增长、“两城一区”开发建设将导致能源消费总量的刚性增长,目前昌平区能源结构过度依赖化石能源,难以支撑碳达峰后稳中有降的目标,昌平区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趋小,难度加大,给绿色低碳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和压力。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难度加大。目前的生态环境质量与美丽中国建成目标、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仍存在差距。大气环境质量方面,pm2.5治理成效不稳定,城市正常运转和市民日常生活的“刚性”排放增大,污染减排空间收窄,减排难度加大,pm2.5浓度下降幅度将逐步趋缓;臭氧(o3)污染问题凸显,pm2.5和o3协同治理机理复杂,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难度加大;扬尘污染治理与其他区相比仍存在差距。水生态环境质量方面,消除劣v类水体面临较大挑战,部分村镇级饮用水水源地存在安全隐患,温榆河流域各支流生态基流保证率较低,再生水对河流的生态补水缺乏合理规划,河湖水生态修复尚处于探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