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四个面向”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机遇,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推进“开放 ”,深耕“科创 ”,坚定“旅游 ”,加快推进科技“双招双引”,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引育和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构建与黄山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徽州文化底蕴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对接“三地一区”建设,实现经济致用、文化致远、生态和美、社会和谐,倾情倾力打造“五个之城”。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围绕重点产业开展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形成一批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成果。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2.坚持科技赋能,实现绿色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科技对生态屏障建设等工程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构建有机、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发挥独有的生态及文化优势,吸引集聚高端优质科技资源,推进科技创新融合绿色生态建设,增强科技竞争力和生态竞争力,实现绿色发展。
3.坚持开放创新,推动协同发展。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完善合作机制,加强协同创新,以更加开放的视野谋划和推动开放创新,构建人才、资本、技术、知识、信息等创新要素合理、自由流动的科技创新体系。
4.坚持人才为本,支撑创新发展。坚持“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聚焦重点产业需求,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引、培、用、留、评”体制机制,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技能人才,为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意创新创造动能充沛,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创新指标明显上升,具有黄山特色的区域创新格局基本形成,建成省级创新型城市。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组织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带动性和标志性的重大科技项目,突破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2%。每万就业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达到70人年。对上争取科技项目100项以上。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科技创新发展更加高效。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持续做大做强,未来产业形成新亮点,产业结构和内质全面改善,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10%以上。
——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超10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设计机构实现全覆盖。
——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全面落实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科技创新体制更加完善,科技供给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科研诚信建设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和新徽商精神发扬光大。全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15%。
黄山市“十四五”科技创新主要目标
序号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长
1 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25 2 —
2 每万名就业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人年) 43.9 70 —
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 15.2 — ≥10
4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233 ≥300 —
5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68 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
6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 10 15 —
三、重点任务
统筹推进创新资源、创新主体、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产业创新一体化布局,构建多链协同创新生态,优化提升创新要素配置效能。
(一)支撑高标准产业体系建设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创意好、论证实、可落地”,推动创意方案转化为实体项目,以无边界创意赋能产业发展,打造创意经济,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精准对接省十大新兴产业布局,实施新兴产业攻坚专项行动,全面落实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汽车电子、新材料和绿色软包装产业,积极发展人工智能、数字创意、生命健康产业,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徽州古建产业。科学布局未来产业,持续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与大院大所、高端智库产学研合作,绘制新兴产业招商地图和人才热力图,集中力量引进实施一批牵动性项目。
2.助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聚焦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深化“互联网 旅游”,加快智慧旅游发展,深入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建设安徽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桥头堡。支持黄山风景区、黟县世界遗产旅游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屯溪城市休闲旅游区等以国际化、精品化、特色化为标准,研发、构建人性化精细化的全域旅游服务体系。围绕徽州文化发展文创产业,以黎阳老街、屯溪老街、徽艺小镇、养生小镇等特色街区为重点,打造徽州民宿、新安康养、温泉度假、森林氧吧等“养生 养心”沉浸式体验模式,打造快节奏现代人的心灵休憩之地。推进“徽字号”旅游商品创意提升行动,加快文创小镇、中安科创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实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加快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
3.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建设黄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拓展农村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示范、成果转化推广和高素质农民培训四大功能,以特色农林产品、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等主导产业为重点,承接成果转移转化,辐射带动全市农业提质增效,建设现代农业创新驱动发展高地,为皖南山区乡村振兴提供示范。深化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工程,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培育乡村独特ip和黄山绿色放心农产品,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开展绿色增产、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等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防范应对重大疫情、突发灾害。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推广农林综合试验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打造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到2025年,建立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30家,选派科技特派员300人。
专栏1:产业关键技术攻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