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加快编制实施远期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开展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统筹资源保护与利用,科学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突出“三区”主导功能,严格用途管控。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作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城镇化推进不可逾越的红线,严格落实“三线”刚性管控。严格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保护,实施严格管理,确保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重要生态系统以及主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依法禁止或限制开发建设活动,确保生态环境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强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加强长江岸线保护,优化岸线利用。加快编制和实施市域骨干河湖岸线利用、河湖保护等规划。严格实施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实行动态监测和信息化管理,确保水域面积不减少。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推进河道划界、蓝线规划和重点建筑物布局成果纳入国土空间统一管控体系。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坚持向存量要增量、以强度换空间,深入实施产业用地更新“双百”行动,强力推进“三优三保”、拆迁“清零”行动,大力腾退镇村低端低效产业,高压整治“散乱污”企业。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改革,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进土地资源向重点区域配置。加大农村空置住宅处置力度,严控分户宅基地增量,鼓励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加快老城改造和有机更新,因地制宜利用闲置厂房、仓储、校舍及控保建筑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开发区“腾笼换鸟”、“二次创业”。

  三、推进绿色发展

  推动产业链绿色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节能产品、节能产业、节能商业模式创新,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产品”。推动产业园区循环化绿色发展,采用绿色低碳循环技术,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工程及生态工业园区创建,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资源共享、废物处理公共平台,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全面推进“绿岛”建设,实现园区污染共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等体系改造建设,分领域打造一批具有行业推广示范的绿色工厂;积极推动园区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循环链条培育延伸,探索建立资源联供、产品联产和产业耦合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争取打造一批国家级绿色示范园区;推行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绿色伙伴式供应商管理,培育一批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

  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带。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严格执行化工、印染、造纸等项目准入政策,加快破解“重化围江”难题。推进港区化工园区提档升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循环再生、清洁能源等产业。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引导节能环保、清洁生产、静脉产业、绿色服务等产业形成规模优势。优化升级化工码头,引导货主码头公用化。主动承接长江经济带运输需求,打造江海联动国际物流中心和江海联运中转枢纽。

  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智慧农业,对连片农业区,通过在汇水区监测,实现单位面积农田或单位种植业产出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推进退化耕地综合治理。实施农药、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行动。依法加强养殖水域滩涂统一规划,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完善相关水域禁渔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农业节水,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推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强化农业取水许可管理,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到2022年,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及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率达到80%,长江水域、重要生态环境保护区等轮作休耕、休渔实现全覆盖。

  第二节 系统谋划,全面开展流域要素统筹治理

  一、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

  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长江沿线水源地应该重点防范港口码头布局和运输带来的环境风险。开展常备水源地与应急水源地建设和保护,每年开展浏河口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浏河水库清淤工程,对占地3731亩、有效库容1427万方的水库进行清淤。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水源地监控预警能力,更新三水厂水源地水站设施设备,在水源地水站及上游预警站增加挥发酚和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设备。做好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及优化调整工作,开展水源地保护区矢量图集的动态更新。定期开展水源地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排查整治、日常管护和应急处置,定期修订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水源地及供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进一步保障水源水质安全。到2025年,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稳定达到100%。

  提升饮用水应急保障能力。完善应急水源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开展白茆口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做好实施准备。全面提高水源保障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保障全市居民基本的用水需求。定期修订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水源地及供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员、物资储备机制和技术保障体系;实行定期演练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预警机制等。完善城市区域供水体系,按照“区域互补,多网联动”的原则优化供水布局,提高城市整体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和效率。推进市域供水一体化,与昆山市互连互通,建设互联互通管网5.9km,提升应急供水保障能力。

  加强饮用水供水安全保障。继续加大城市水厂、供水管网能力建设,在有条件的部分地区开展分质供水试点,实现优水优用。全面完成全市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厂网并举,推进供水管网新改建,新建城乡供水管网100km,实施老旧供水管网改造200km。启动城区增压站扩建工程的前期工作,扩建规模为15万m³/天,提升增压站供水能力,确保安全优质供水。积极推进高品质供水,分阶段、分区域逐步实现全域高品质供水目标。

  二、深化水生态环境综合管控体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0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