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残疾人辅具适配服务。改进残疾人辅具适配方式,推广智能化评估,健全残疾人辅具服务网络,开展“互联网 ”辅具适配服务,依托社会化服务资源开展辅具租赁服务,支持医疗、养老机构和残疾人服务机构开展辅具适配服务,实现辅具服务多点、多形式覆盖。提高残疾人对辅具的认知度、需求度和服务满意度。完善残疾人基本辅具适配补贴制度,探索制定辅具租赁和货币补贴办法,优化服务流程,缩短辅具适配周期,实现精准化服务。
2.着力提供广受益多元化的托养服务
——加强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以寄宿制托养服务为依托、镇(街道)机构日间照料为主体、居家照护服务为基础的托养服务体系,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集中照护、日间照料、居家服务、邻里照护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托养服务,为低保和低收入家庭中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提升残疾人托养服务供给能力。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加大财政对残疾人托养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残疾人托养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补贴范围。改善残疾人托养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公共服务机构提供残疾人托养服务能力。鼓励支持养老、医疗机构承接残疾人托养服务,加强对民间资本兴办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增加残疾人托养服务供给能力。做好残疾人和失能老人标准、服务的衔接,完善普惠型养老服务机构服务功能,鼓励接收无法互相照顾的老年人和成年残疾子女共同入住。加强托养服务人才培养和配备,完善入职奖补激励政策,对托养管理和服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规范残疾人托养服务管理。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标准化建设,提高托养服务质量,推动残疾人托养服务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实行残疾人托养服务动态化监督和行业化管理。强化分类管理,公办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民间资本按照经营目的,自主申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由相关部门依法登记。探索建立残疾人托养激励制度,对管理服务规范、质量控制和绩效管理成效突出的托养服务机构进行奖励和扶持。
3.着力提供全覆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健全残疾人教育体系。加快发展学前特殊教育,为残疾婴幼儿提供早期康复教育服务。健全完善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及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按照规定有效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确保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有能力的残疾青年都能接受适宜的职业教育。创新残疾人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提升有机结合,建立多样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拓展职业教育范围,包括培养农村种养加能手,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积极组织开展残疾人继续教育,增强残疾人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形势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加强残疾人个性化培训,挖掘残疾人潜能,培养残疾人职业技术人才。
——增强残疾人教育支持保障能力。健全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强教学无障碍设施建设。全面落实残疾学生从学前到大学全过程免费教育政策,对残疾人教育专项补贴适时提标扩面,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特殊教育机构,支持具备条件的非营利性康复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开展特殊教育。以普通学校为主、特殊教育机构为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举办非营利性特殊教育机构,或依托残疾人之家、康复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申办特教办学点,符合办学条件和标准,其接纳的适龄残疾学生纳入中小学学籍管理。
4.着力提供多层次特色化的文体服务
——提升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立并完善以镇(区、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为依托,以残疾人文化服务设施为补充的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完善残疾人文化服务。全面提升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阅览室)、公园、旅游景区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无障碍服务水平。发展和扶持残疾人特殊文化艺术活动,打造残疾人阅读品牌,推动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残疾人文化创意产品的转化和推广。依托文化云、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建设,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数字文化服务。
——推进残疾人健身体育工作。加强残疾人康复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实施“残疾人自强健身工程”和“康复体育关爱家庭计划”,推进社区残疾人健身体育和重度残疾人居家康复体育服务。优化社区残疾人体育健身点布局,配置适合残疾人的体育健身设施,推广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康复体育器材。积极组织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和比赛,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加强残疾人艺术、体育特殊人才培养,打造残疾人艺术和体育特色品牌。
5.着力提供全方位法治化的权益保障
——加大残疾人法律救助力度。拓宽残疾人参政议政渠道,更好地反映残疾人的呼声和诉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营造残疾人事业发展良好法治环境。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加大残疾人法律救助力度,精细化、精准化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问题。规范救助运行工作机制,扩大残疾人法律救助覆盖面,着力解决残疾人普遍性、群体性利益诉求。将残疾人信访接待工作纳入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工作内容。充分发挥网络信访平台等作用,落实信访代办制,减轻残疾人负担和不便。
——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场参与、家庭支持、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遵循实用、易行、广泛受益的原则,满足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的无障碍需要。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与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智慧城市等创建工作相衔接,与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同步实施。探索创建无障碍建设示范区。将信息无障碍作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无障碍环境建设宣传,增强公众无障碍意识,动员社会和残疾人广泛参与无障碍督导促进工作。持续开展城乡困难残疾家庭无障碍改造民生实事项目,确保应改尽改。对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开展智能化升级,加强无障碍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确保通畅使用。
(四)建立健全更加规范更加多元的发展支持体系
1.提升残疾人组织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机制,切实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加强残联组织建设,适应治理体系改革,强化服务残疾人职能,改善乡镇(街道)、村(居)残协专职委员待遇,提高履职能力。加强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建设,充实工作力量,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发挥联系、维权、服务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加强残疾人专门协会建设,增强经费、场地、人员等保障力度,改善工作条件,鼓励协会在建言献策、品牌项目实施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加强残疾人事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准入、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加强助残社会组织培育,培育一批专业化助残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助残志愿者招募、注册、记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