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格局,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坚持产业科创与科创产业双向发力,提升传统产业、巩固优势产业、壮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夯实“好地方”的发展根基。着力推动主导产业做强做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打造“323 1”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县域经济扩量提质和园区“二次创业”,打造国道、高铁“两廊”优势产业带;推动“大企业方阵”建设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打造融通发展、相互促进的产业生态;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链条现代化、产业载体绿色化、“两化”“两业”融合化,打造创新型、内涵式、高质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原则

  坚持项目为王战略。以实施重特大项目和强链补链扩链项目为重点,坚持以企引企、以商引商、精准招商、引改结合,激发外来资本、民间投资和社会投资活力,一体化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园区“二次创业”,着力提升项目支撑带动能力。

  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以推动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双向发力为方向,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支撑体系,加速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着力推动增长方式转变和发展模式转换。

  坚持量质并举发展。以“争先进位、比学赶超”为目标,推动全市及县域工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产出效益、创新转型、融合发展和绿色安全,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突出优势产业打造。以打造标识性优势产业为核心,以链式化集群化为路径,发展壮大实体企业,聚焦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特色化、高新化、错位式发展的产业体系。

  突出区域均衡发展。以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依托,发挥328国道沿线园区集聚产业基础优势,抢抓连淮扬镇高铁沿线区域发展新机遇,推动省级以上园区与乡镇工业集中区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纵横联动、经纬协调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突出治理能力提升。以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创造力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加强政策精准支持引导,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制造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持续巩固提升,规模体量和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创新转型和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培育一批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扬州“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规模效益实现新提升。全市工业开票销售达9000亿元,力争超100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规模总量迈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7%,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左右,工业投资年均增幅6.5%,工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亩均入库税收达17万元,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质量效益实现新提升。

  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0%,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000家,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创新转型实现新业绩。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件,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00家,创新动能进一步彰显。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65,星级上云企业达1000家,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企业培育实现新突破。形成开票销售超500亿元企业1家,100亿元-500亿元企业10家,50亿元-100亿元企业10家以上,20亿元-50亿元企业50家以上的大企业方阵,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龙头骨干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绿色发展实现新成效。制造业能源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17%,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0%,完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省下达目标任务。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重点行业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扬州市工业经济“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目标一览表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实绩 2025年

  目标 年均

  增幅 指标

  属性

  规模效益 工业开票销售(亿元、%) 6126 9000以上 8以上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 — — 7 预期性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5.1 37左右 — 预期性

  工业投资增幅(%) — — 6.5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亩均入库税收(万元) 10.7 17 — 预期性

  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幅(%) — 高于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预期性

  结构化化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34.7 42 —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48 50 — 预期性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1600 3000 — 预期性

  创新转型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8.6 30 — 预期性

  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数(家) 264 400 — 预期性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 58.7 65 — 预期性

  星级上云企业数(家) 482 1000 — 预期性

  壮企强企 开票销售超50亿元企业数(家) 11 21 — 预期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6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