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实施中医药振兴工程,全力建设中医药强市。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坚持传承创新并重,厚植中医药发展优势,提高中医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提升中医药在防治重大疾病中的能力和覆盖面,保持基层中医药工作在全省领先地位。

  23、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推进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系统继承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充分发挥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会作用,总结梳理流派传承脉络和规律,推广传统经典名方和特色诊疗技术。实施中医药重点研发计划,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扬州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引领力。健全师带徒活动制度,促进名老专家学术经验传承。

  24、建设中医名院名科。推进扬州市中医院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建设,推动扬州市中医院跨越式发展,在中医肿瘤等专科开展疑难疾病临床研究,打造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建成三级中医医院或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标准,100%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科、中药房达标,并增设中医床位。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加强中医重点专(学)科建设力度,建成一批省市重点专(学)科。制定中医重点专病遴选建议标准及评估细则,遴选一批市级中医重点专病。鼓励中医医院开设中医经典病房等,开展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疗效分析、评价及优化研究,制定完善临床治疗技术规范,扩大中医优势病种覆盖率。

  25、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积极开展等级中医馆建设,提高等级中医院建设比例。积极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达到国家或省级标准,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建成中医阁,并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

  26、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畅通西医学习中医的机制,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强化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健康养老等领域人才培养。加强中医护理、中医药公卫人才培养,推进各类人才竞相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吸引全国名中医、国医名师在扬州建立工作团队,实施精准培育。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确保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15项以上中医药技术服务,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8种以上中医药服务。搭建高层人才培养平台,通过聘请名家指导、研修交流,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实施,争取用3—5年时间,培养在省内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影响的中医药领军人才。以“读经典、上临床、拜名师”为主要方式,开展市级以上“名中医师带徒”项目、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培养研修项目,构建优秀人才、领军人才、名医大师有机衔接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

  (七)实施科教强卫提升工程,增强人才科技支撑力。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思想,集聚高层次人才,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发展高精尖技术,推动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27、着力打造人才高地。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引进掌握一定核心医疗技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聘医学专家;加强卫生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培养,选拔一批中青年人才到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深造,选树一批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加强对卫生健康拔尖人才的项目资助,遴选培养一批骨干人才,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全市有一批学术人才跻身全省先进行列,加大基层医学人才培养力度,缩小与省内先进市的差距。

  28、实施优势医学学科与创新平台培育计划。以市级医学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整合人才、项目和设备等资源,进一步改善医学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条件,建成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健康扬州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建立协同机制,加大资金扶持和人才引进力度,提升现有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创新平台建设水平,推动符合条件的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建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推动实施省市共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9、组织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科研。加强对严重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肿瘤、传染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组织多中心临床研究、公共卫生问题研究,加强科研资源整合与协同网络建设,争取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以及重大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策略上取得突破,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重大关键技术,并形成一批诊疗标准、技术规范、临床路径和防治指南。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建立符合行业特点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建设,规范医疗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型药物的应用管理,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

  30、开放创新,培育合作新优势。统筹省内外资源,加强互利合作,促进扬州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宁镇扬一体化,依托上海和省级高层次人才和医疗技术能力优势,与我市积极建立专科联盟,引进上海、北京医学人才和团队,提升我市学科专科水平。借助上海、南京在临床研究等方面的优势,争取建立区域卫生科技创新联动与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协同研究机制,带动我市卫生科技创新和医学技术能力进一步提升。主动吸引优秀医师来扬州多机构执业注册备案,促进区域医学人才合理流动。发展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发挥上海、南京国家级医疗中心对我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在传染病防治等方面的合作,强化与国内大院大所的对接,与在苏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紧密协作,拓宽卫生人才培养渠道,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八)实施“互联网 医疗健康”行动,有效提升数字化发展水平。统筹全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保障作用。准确定位,完善总体设计和相关政策,加强融合创新,提升互联网运用水平。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共建共享共用,全面推进“互联网 医疗健康”发展,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安全应用,不断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有效提升数字化发展水平。

  31、整体提升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市、县二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等级、医联体内部及医院集成平台建设水平,促进医院内、区域间信息联通共享,推动实名制就医在所有医疗机构落地,加强各级医院电子病历建设。扩大“健康扬州app”应用功能,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项目统筹和顶层设计,建设公共卫生应急和医学救援指挥信息系统、疫情智慧化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特殊病例筛查追踪系统、核酸等检验诊断管理系统。二级及以上医院完成院感监测系统和医疗废物管理(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医疗机构门诊、住院电子化病历改造和相关单位信息化改造。建立公共卫生数据标准体系,加快各类信息系统整合,实现公共卫生数据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保障数据采集、共享、应用和销毁等全生命周期安全,强化网络安全监测和信息安全保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6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