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面临形势

  放眼世界,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呈现交叉、融合、渗透、扩散的鲜明特征,颠覆性技术创新持续涌现、新兴技术加速迭代,场景需求驱动成为各类技术集成创新甚至基础研究的重要驱动力,对全球产业体系和经济发展方式产生深刻影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格拉斯哥气候公约》进一步倒逼各国加快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步伐,全球创新版图逐步向多中心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国际间争夺生存权、发展权和话语权的焦点,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竞争格局。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快调整重构科研组织体系,建立适应新兴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管理结构,前瞻布局未来科技必争领域,力求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赢得优势。

  纵观国内,我国正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提供更多高水平科技创新供给,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制约,推动新技术快速应用和迭代升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将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激发激励科研人才活力,着力破解“卡脖子”难题和体制机制障碍,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设科技强国。作为全国经济科技领先的区域,江苏瞄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快向以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供给路径为主的方向转变,努力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科技强省建设新征程、开创江苏创新发展新局面。

  聚焦本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视察扬州时寄语“扬州是个好地方”。在新一轮发展大势中,要建设好发展好“好地方”,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增创新优势,推动扬州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融入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闯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富城市特质的创新之路。但当前,扬州创新发展基础还不够强,全市产业结构整体还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且创新动能不足,未能涌现前瞻性和标志性的科创产业,研发投入的总量和占比还不高,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还较少,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增长潜力较苏南苏中其他地区还不够,缺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科技金融、人才招引、载体建设、园区管理等体制机制活力不足,迫切需要全面提升产业、企业、人才、城市的科技竞争力。

  进入新阶段,扬州创新合作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跨江融合发展的机遇不容错过,继连淮扬镇高铁通车后,北沿江高铁、宁扬城际、扬泰国际机场二期等重点交通工程的开工建设,将进一步织密扬州与长三角区域内重点城市的联系,“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南京都市圈、宁镇扬一体化、跨江融合发展试点等多重机遇叠加,为扬州发力“双循环”、加快科技合作、共享创新资源、承接产业转移、突破关键技术、促进成果转化等创造了有利条件。市委、市政府提出鲜明导向,坚持将创新作为现代化的核心动力,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推动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双向发力,争做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着力打造创新引领、产业兴旺的“好地方”。

  二、准确把握扬州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苏、视察扬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及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科创核心地位,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意识,激发创新“第一动能”作用,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以实体经济为主攻点,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布局战略载体平台,健全科创供给体系,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建设长三角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争做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为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促进全市各领域科技创新,加强引领性、原创性技术突破,加快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应用,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畅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民生强的发展路径。

  ——坚持产业强市。重点把科技创新着力点放在引领支撑产业强市发展战略上,更加聚焦聚力实体经济、关键领域、原始创新,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推动产业科创与科创产业双向发力,引领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助力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加快向中高端攀升。

  ——坚持企业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壮大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引导企业更多参与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更有效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构建政产学研融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有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坚持开放协同。不断深化和拓展开放式创新,积极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南京都市圈、宁镇扬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加大创新资源对接与合作。主动融入国际创新网络,积极招引全球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坚持需求侧、供给侧双向发力,提升产学研合作精准度。

  ——坚持人才优先。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产业科创名城的第一资源,建立健全人才招引、培养、使用、激励、竞争体制机制,全面构建以人才为核心、以平台为支撑的创新要素配置体系,努力引进、留住、用好多层次、多类别、多领域科技研发人才、工程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加快壮大人才总量、盘活人才存量、提升人才质量、激发人才能量,构建“新产业、新人才、新城市”协同并进的良好城市生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6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