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基本医疗保险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建立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统一入口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到2025年,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92%以上。

  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运行。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统筹合理规划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构建市(区)域整体建设管护格局。加强乡村路网与交通主骨架高效衔接,构建全域公交网络体系,规划建设乡村特色旅游线路。构建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城乡一体供水保障工程体系,持续提升农村供水水质、水量保证率和集约化水平。统筹城乡天然气管道建设,实现燃气管网向农村延伸。统筹规划城乡污染物收运处置体系,率先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覆盖,大幅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加强城乡流通资源优化配置与模式创新,推动交通运输、邮政快递、商贸供销等融合发展,形成高效可达的乡村物流配送和便利经济的设施网络体系。健全分级分类建设投入机制,推动城乡道路等公益性设施管护和运行投入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管护企业。

  加强城乡数字一体化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深入推进乡村网络设施建设升级,推动千兆网络全覆盖。建立城乡重要资源全域地理信息“一张图”。构建农村数字化生产生活场景,在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医疗等领域先行突破。加强城市生产管理、流通商贸、行业监管、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等数字化应用手段与技术向乡村倾斜,加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三)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坚守耕地保护、农民权益和生态环境底线,因地制宜将乡村打造成城市的地标产业链协同区、绿色农产品供给地、生态人文后花园,加快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坚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副食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统筹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培育壮大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规模化种养基地、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引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支持城乡结对、村企挂钩,鼓励发展订单农业、观光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构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体系。依托自然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康养休闲、民宿经济等绿色低碳产业,建设一批新经济空间,推动生态资源产业化。实施“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促进与城市市场高效衔接。规划建设类型多样、功能先进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带动作用,支持各地开展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到2025年,全市打造百亿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5个,创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以上、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示范区2家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和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市(区)全覆盖。

  (四)推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稳定工资性收入,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持续开展“创富泰州”主题系列活动,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大力发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大宗交易和订单农业等电商业务。挖掘财产性收入,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高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比例。开展闲置农房、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为民宿民俗、创意办公、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开拓空间。增加转移性收入,扩大惠民补贴范围,加大惠民补贴力度,稳步提升农业支持保护、农机购置等农业直接补贴标准。

  专栏6:农民收入十年倍增工程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镇村就业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增收。 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保底收益 按股分红”等形式,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等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民创业致富活力, 引导农民在文化、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领域创业。到202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

  完善困难群体精准帮扶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等困难群体及时发现、跟踪监测和快速响应机制,推进强村富民帮促行动向支出型困难家庭延伸。统筹开发式与保障式帮扶政策,建立完善困难群体分层分类帮扶机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传统手工等产业,加快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

  八、建立健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一)创新现代人口服务管理制度

  提升人口集聚能力。完善引人政策,加强人口服务管理,积极吸纳市外人员落户。完善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等高层次人才落户奖励政策,实施“凤城青年人才集聚计划”、市“双创计划”等人才工程项目,推动在泰高校毕业生“留泰”,泰州籍学子“返泰”,各类人才“来泰”。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建设令人向往的高品质“幸福城市”。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布局一批夜经济商圈、街区、网红打卡地,加大对周边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的吸引力。做强产业支撑,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企业主来泰投资。实施制造强市行动,大力发展配套生产性服务业,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适配度和附加值,提供更多更优质、薪资报酬更高的就业岗位。重视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复合型企业发展,主动承接上海等地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扩大产业用工需求;发挥企业引人留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探索“以人引人”“以房留人”“员工持股”等方式,增加员工归属感。

  实施积极的人口政策。深入落实“人地钱挂钩”机制,推动常住人口增长规模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保障相匹配。全面建立教师、医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编制定额与人口流动挂钩调整机制,适当增加人口流入较多地区编制定额。引导各地制定各类人才、劳动力落户激励政策,发挥好各级各类产业载体吸纳人口就业、提供成长机会的主阵地作用,构建有利于一线创新创业人才、技能人才和各类劳动力稳定落户的专项政策措施和特色服务体系。加强房地产调控,避免城市运营成本、生活成本和商务成本不合理提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1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