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原则
1.生命至上,服务大局。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持续改善护理服务,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护理服务。
2.提升能力,高质发展。强化护士队伍建设,不断增加护士队伍数量,优化队伍结构,注重护士能力培养,实施科学岗位管理,提升护士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3.规范管理,保障安全。贯彻落实护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标准及护理核心制度,依法规范护士执业行为,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质量,切实保障患者安全。
4.创新模式,增加供给。拓展护理服务领域,丰富护理服务内涵,深入推进实施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居家护理、延伸护理等新型护理服务模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护理事业达到以下目标:
——护士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建设一支数量、能力、素质、结构、分布合理的护士队伍,能够努力适应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以实施岗位管理为切入点,对护士的合理配置、绩效考核、岗位培训、职称晋升实施科学管理,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护理人才。
——护理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推动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手段和方法在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护理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提升护理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护理岗位管理进一步科学合理,护士职业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护理服务质量进一步改善。持续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扩大基层优质护理覆盖面。建立健全县级护理质控中心,完善质控网络。
——护理服务模式进一步创新。着力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护理服务,创新护理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互联网 护理”丰富护理服务内涵。积极发展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安宁疗护等,努力适应群众健康需求。
——“护联体”建设进一步深化。建立基层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使基层护士数量和能力与基层医疗机构规模与服务功能相适应。进一步强化“护联体”建设,充分发挥上级医院优质护理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优质护理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沉。
——护理学科建设进一步推进。护理学科定位进一步明确,基本建立护理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专科发展体系、护理科研体系,培养一批护理学科带头人,创建一批市级护理临床重点专科,护理学科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发挥。加强中医护理队伍建设,提升护理人员辩证施护的能力,促进中西医协同诊疗,彰显中医特色和优势。
“十四五”护理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性 质
1.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人数 3.56 4.5 预期性
2.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 1:1.18 1:1.2 预期性
3.三级综合医院、部分三级专科医院(肿瘤、儿童、妇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护士比
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病区护士比
1:0.62
1: 0.45
1: 0.85
1: 0.65 约束性
4.二级综合医院、部分二级专科医院(肿瘤、儿童、妇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护士比
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病区护士比
1: 0.67
1: 0.43
1: 0.75
1: 0.55
约束性
5.在基层医疗机构从事工作的护士数 8528 10000 预期性
6.基层医疗机构护士参加培训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7.二级及以上医院护理管理人员、新入职护士参加培训比例(%) 90 90 预期性
8.老年护理专业、儿科护理专业、传染病护理专业、急诊急救专业、重症监护专业护士参加培训比例(%) 90 90 预期性
9.专科护士培养人数 380 800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升护士整体素质
1.增加护士队伍总量,满足临床工作需求。科学配置护理人力资源,重点针对老年、康复、急危重症、母婴、传染病、精神卫生等专科护理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合理增加护士配比,将床护比指标纳入医疗机构评价及临床护理重点专科评审,保证临床一线护理岗位的护士数量,兼顾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或特殊情况下临床护理紧急需求的人力储备,临床护理岗位护士数量占全院护士数量比力争达到95% 。充分发挥护士在临床护理、疾病预防、康复促进、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2.完善护士分层培训体系,提升护理服务能力。
完善护士分层培训体系,强化新入职护士的岗前及规范化培训,提高护士的临床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尤其是年轻护士的综合能力,进一步促进护理工作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加强骨干护士、专科护士、护理管理等人员的岗位胜任力培训,鼓励在职护士提升学历层次、职称等级。坚持“以用为本”,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实施对专科护理岗位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工作,扩大专科护士培养的规模、范围以及培训基地,以提升专科护理能力为突破口,通过理论学习、现场技能训练、临床案例分析、护理查房等形式,规范专科护士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