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50 预期性

  14 与境外学校结对的中小学校比例(%) 45 预期性

  15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个) 2 预期性

  16 市级及以上名优教师(%) 10 约束性

  17 省教育现代化学校(所) 20 预期性

  三、健全全面发展育人体系

  (一)全面落实“双减”政策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双减”工作部署,坚持校内校外双向发力,扎实推动“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全面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实施“润玉”德育工程、“阳光”体育工程、“新劳动”教育工程、“点亮”美育工程,整体提升育人水平。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体质、读物“五项管理”,重点探索作业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综合评价办法,减轻考试压力,实现“减作业、增睡眠,减补习、增运动,减刷题、增实践”的目标,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全面推行放学后托管“5 2”模式,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完善放学后托管“1 x”服务模式,为学生培养兴趣、发挥特长创造良好条件。坚持从严审批校外培训机构,严格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强化常态运营监管,推动校外培训机构回归教育本源。

  (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

  1.加强德育工作成效。把立德树人贯穿各类教育,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全方位育人体系。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以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育人的各个环节。树立学校德育工作品牌意识,深入开展区域推进优秀班集体建设、区域推进地方党史进课堂活动,不断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载体和方式。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进团组织、少先队工作,使之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突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深化德育改革创新。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在全区中小学校开齐开好思政课,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内涵式发展。坚持不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德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德育功能。利用整合国家、省级地方德育教材,融合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文化,开发具备余杭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深入挖掘“后良渚时代”德育内涵,实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德育教学,打造一批区域优秀德育项目。加大创建文明校园(美丽校园)力度,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发挥班主任工作室模范引领作用,形成以优秀班主任为骨干的德育人才梯队。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培养必备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开齐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从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目标维度,制订并落实劳动实践教育计划。组织家务劳动、校园劳动等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积极创建省级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及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结合家校合作,提高家长对劳动实践教育意义的认识,形成劳动实践教育合力。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2.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强化对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测评,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推进区内校园足球工作,加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促进足球运动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努力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加强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中小学生心理、近视“一人一档”,近视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实施中小学校大美育普及项目,统筹推进第二课堂研学基地建设,培育具有区域辨识度的“一校一品”美育课程,探索“双减”背景下学校“以美育人”改革创新的新举措、新路径、新方法。

  3.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认识在多元复杂社会背景下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扩大心理辅导室覆盖面,积极开展省级心理健康咨询室示范点的建设,完善设施配套。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卫教融合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机制,继续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筛查工作,整合全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完善心理干预机制。

  (四)完善协同育人格局

  1.加强家长学校建设。逐步完善家长学校规章制度,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丰富课程体系建设,把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工作部署。到2025年,每所学校都建有家长学校,培育家庭教育讲师50名以上,数字化家长学校40所以上。

  2.深化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充分利用研学旅行、第二课堂等校外实践活动资源,提升校外德育资源品质和内涵。全面落实政府主导责任, 突出学校主体地位, 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力量,贯通校内外多种教育形式,把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少年宫、运动场等建设成为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教育平台, 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更大空间、凝聚更大合力。加强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专栏1 五育协同发展工程

  开展生活德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引导、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到2025年,全区建设50门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评选30门中小学优秀德育校本课程。

  全面推进学校美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使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技能。到2025年,创建50所区级艺术特色学校,6所市级艺术特色学校,40所区级校园足球培育学校,5所市级校园足球培育学校。

  以课程实施和校外实践为主抓手,全面落实劳动实践教育。到2025年,建设劳动实践教育基地5个,劳动实践教育项目试点学校20所。

  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1.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公益原则,着力破解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与人口流入增速的匹配度问题,合理布局公办园项目并加快建设进程,完成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健全普惠性民办园扶持保障机制,构建公民协调发展、多元差异服务的学前教育新格局,创建成为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9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