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提升企业现代化经营能力。实施管理现代化对标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引入先进适用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模式,针对性开展对标诊断、培训实训、对标提升、达标激励等,全面提升区内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鼓励民营企业家弘扬新时代浙商精神,创新创业再出发,强化相关政策支持,培育一批具有制造强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的新生代企业家。谋划设立区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奖项,强化对本地制造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制造业企业和企业家、科技创新团队的选树宣传;引导民营企业长期稳健经营,推进企业治理现代化,打造一批持续领先的百年制造名企。
(四)突出科技赋能,提升产业创新引领力
按照全域创新战略部署,着力推进高水平创新载体建设,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协同创新,营造全域创业创新最优生态,形成产业与科技协同发展格局。
1.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建设,强化“名校名院名所”合作;深入推进新型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研究院、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建设,夯实产业创新的高水平平台支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开展创新领军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推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产业链协同创新组织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等,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及标志性产业链建设,密切关注国家、省科技攻关清单,联合承担行业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应急攻关项目,形成一批高价值专利组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话语权的先进标准。
2.构建全域创新创业生态。推进“大孵化器”战略迭代升级,统筹政府、产业、高校、科研、金融等资源,着力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动创新平台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共享;推进家纺服装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二期建设,积极创建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孵化器、众创空间为主要载体,加快创新服务资源集聚,积极引进技术经纪、知识产权、检验检测、临床试验代理等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机构;深化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临平)分中心建设,打造长三角科技转移转化承载平台。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培育全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和竞争文化;围绕产业链构筑打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业创新全流程的创新链。
3.加快多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聚焦制造业重点领域创新发展需求,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全方位培养,探索建设科技人才园、产业人才园、专家人才园等创新载体,精准招引海内外高端工程师、生命科学领域领军人才、时尚设计产业先锋等高端创新人才;深入实施“菁英”赋能、“临商”提质、“匠心”锤炼等人才结构创优计划,积极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青年人才、新临商、“临平工匠”,壮大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产教融合联盟和人才培育基地建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学校合作建设技师学院,建设一批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复合型制造业人才。加强人才政策精准供给,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切实解决人才在就业、创业、生活等各类服务上的需求,构筑人才集聚发展高地。
(五)突出市场赋能,提优双循环下供给力
按照构筑“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部署,不断提升制造业优质供给能力,积极利用线上线下手段打通供需对接环节,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发展,形成供需联动发展新格局。
1.建立高质量供给能力。积极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实施质量管理升级计划,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优化质量检验、认证认可等质量服务,提高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用率,加强制造业标准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国家、省、市的政府质量奖企业和“质量标杆”企业,系统推进“临平制造”品牌示范工程。建立完善品牌培育服务体系,引导企业提升品牌发展理念,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培育一批知名商标、出口名牌、“浙江制造精品”、“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省级商标品牌示范企业;支持传统工艺、“老字号”企业实施品牌更新战略,挖掘和创新产品文化内涵,打造老字号新ip;鼓励开展商标国际注册和自主品牌国际化建设,创新“互联网 品牌”营销新模式,扩大品牌国际国内影响力。
2.全面拓展内循环渠道。落实实施浙江制造拓市场行动,引导企业提升面向国内市场的影响能力,推动工业企业交易方式和经营模式的在线化、网络化和协同化,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网络,面向内需市场和新消费需求,丰富产品种类,发展针对不同场景的系列产品,提供个性化产品及“制造 服务”整体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的解决方案;创新工业电商模式,搭建产需高效对接平台,打通从原材料、生产设备、产成品到销售的供应链,支持建设c2m超级工厂。鼓励制造企业抓住新消费文化机遇,丰富产品文化内涵,积极发展社交电商、短视频电商、直播电商,探索网红 制造、订单流量制造等新模式。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强化资源整合,围绕时尚、健康、家居等主题,打造一批“工业旅游”精品路线。
3.深化全球化发展布局。引导企业积极应对全球格局变化,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国际化战略,拓展国际营销网络,在继续巩固扩大发达经济体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开展第三方市场等国际合作新模式,建立更加多区域化、多变化、多元化的海外市场;鼓励企业依托具有全球采购、全球配送能力的国际供应链服务商,促进“买全球”“卖全球”;完善贸易服务机制,助力企业提高应对经贸摩擦专业化能力。办好用好重大国际会展活动,提升和维护国际品牌影响力。引导企业有序开展产业全球布局,支持临平企业与周边国家产能合作,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境外工业合作园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境外系列站,鼓励企业以合资模式开展境外投资,积极借助国际化第三方服务机构力量“走出去”。强化国际产业合作,以大平台为依托,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园、跨国制造业创新合作区。
(六)突出改革赋能,增强产业智治支撑力
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政府治理、监管、服务理念、方式和能力提档升级,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1.提升政府产业治理效能。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政府履职流程与能力重塑。聚焦“产业大脑 未来工厂”建设,加快推动政府侧、企业侧数据汇聚,着力打通政府侧和企业侧数据仓,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数据与公共资源数据的互联互通,以应用场景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面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件事”集成改革、“智能秒办”事项,打造“掌上办事之区”;深化“证照分离”、投资审批制度、地方设置涉企事项零许可等改革,营造企业有获得感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