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更加完善。“五育并举”要求得到高效落实,德育工作整体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扎实有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常态化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新教材、新课程改革成效显著。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取得实效,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刚性管理机制基本形成。劳动教育有效开展。三全育人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共育”实验区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淮北模式。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更加优质多样。学前教育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普及普惠水平和科学保教质量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迈出新步伐,加快消除城镇大班额,逐步降低班额标准,相山区、濉溪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国家级评估。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与完成水平进入全省前列,城乡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贯通,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需求契合度进一步提高。全面完成淮北理工学院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骨干、特色专业。特殊教育实现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

  ——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融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互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良性互动。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引领与服务淮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教育规模与结构更加合理,《淮北市重点发展区域中小学布局规划(2020—2035年)》高效落实,基础教育规模与城市人口发展、人才集聚、学位需求相适应,优质教育资源显著扩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能够平等接受良好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质量显著提升,适应城市转型、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需要。教育支撑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作用进一步增强。

  ——新技术赋能教育作用更加凸显。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基本实现“三全两高”发展目标,即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推进智慧学校和智慧校园建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中得到有效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基本 形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学科齐全、内容丰富、优质可选的数字化资源体系。

  ——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县(区)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普遍提升。教师培养培训和优秀教师引进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整体大幅度提升,教育人才梯队结构合理、配置均衡、通道顺畅、机制健全,优秀教师群体进一步壮大。

  ——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深入。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优质教育的交流合作,基本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高层次的交流合作体系。重点推动实现长三角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长三角内教育合作交流常态化,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验实训、科研攻关、项目孵化、培训服务等一体化发展;学校结对共建活动广泛开展,重点合作项目加快推进,与上海等大都市教育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教育治理新格局初步形成。教育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教育管理信息化和决策施政科学化、民主化、精细化水平显著提高。现代学校制度更加完善,教育发展法治环境持续优化,教育评价考核更加科学,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有力保障,教育 督导体制机制更加完备,政府、学校、社会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教育治理新生态更具活力。

  表 2:淮北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主要目标

  序号 指标名称 省 定

  标 准 市 定标 准 指标

  性质

  1 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 95以上 96 预期性

  2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96 预期性

  3 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 55 56 预期性

  4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 99.5 约束性

  5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96 预期性

  6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95 98 预期性

  7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比例(%) 25 50 预期性

  8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 90 91 预期性

  9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60 71 预期性

  10 城市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人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之比 6:4 5.03: 4.97 预期性

  11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全国平均水平 11.3 约束性

  四、“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项目

  (一)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1.构建“五育融合”教育体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科学的人才观,按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综合素养培育模式创新,依托大数据平台,融通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网上网下、系统内外各类资源,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区域教育体系,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唯分数”、“唯升学”倾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体系,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改变教师灌输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学生自己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乐于学、自主学。实施因材施教,给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切实解决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把德智体美劳等素质要素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整体和合力。

  2.深化德育改革。聚焦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建构多元共治的德育课程体系。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要求,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扎实推进“家校社共育”实验区建设,打造“家校社共育”的淮北模式,实现育人无处不在。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特点,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支持、鼓励、引导社会各界主动参与、鼎力支持思政课建设,推动学校思政课向社会辐射延伸,统筹学校师资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建设思想教育实践基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品德、行为规范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等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37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