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的建设规划、实施、管理全过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发展全过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城镇布局、产业结构,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实施创新驱动、活力迸发、绿色引领战略,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持久内生动力。
协同治理,系统推进。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突出环境问题为导向,聚焦“减污降碳”,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注重源头削减,强化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坚持区域统筹、流域统筹、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全要素、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协同推进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示范创新,彰显特色。按照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要求,全面加强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文化与生态生活等方面的示范创新。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提升环境质量,构建和谐优美的生态人居体系,探索和实施系列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充分体现质量和创新驱动的特色,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强化主体,共治共享。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综合运用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社会“自治之手”,建立健全紧密联系的制度框架,对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生态环境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引导和监督。加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强化环境监管执法,构筑多渠道公众参与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共治模式。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淮北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提升,严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土壤安全利用水平保持稳定,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辐射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状况稳步提升好转;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落实,生态文明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显著提升,“五个淮北”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展望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基本实现。
2.指标体系
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强化环境质量导向和考核,完善环境质量指标体系、污染控制体系和评估考核体系,确定实施以环境质量导向的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将细颗粒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作为约束性指标,到2025年,力争实现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等全要素管理。
表1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指标体系
指标 2020年 2025年目标 指标属性
(一)环境治理
(1)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μg/m3) 48 39 约束性
(2)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71.3 75 约束性
(3)地表水水质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50 75 约束性
(4)地表水质量劣v类水体比例(%) 0 0 约束性
(5)城市黑臭水体比例(%) -- 省下达指标
(6)地下水质量v类水比例(%) -- 省下达指标 约束性
(7)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4.4 省下达指标
(8) 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减少(t) -- 5585、1578、2017、166 约束性
(二)应对气候变化
(9)单位gdp二氧化碳减低(%) [18] 省下达指标 约束性
(10)单位gdp能耗降低(%) [17.44] 省下达指标
(1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 -- 省下达指标
(三)环境风险防控
(12)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100 100
(13)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 100 100
(14)放射源辐射事故发生率(起/万枚) 0 省下达指标 约束性
(四)生态保护
(15)森林覆盖率(%) 22 22.5 约束性
注:[]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三、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导向,围绕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低碳清洁化,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和路径,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调整,建立绿色、高效、低碳的经济体系、能源体系和资源利用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动力。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推动“淘汰类”生产工艺和产品退出。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开展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低小散”落后企业、加工点、作坊的专项整治。推动高污染企业逐步退出,城市建成区内污染较重的企业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坚持环境质量底线,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产能总量控制刚性要求。“两高”项目确有必要建设的,须严格执行国家、省产能置换要求,煤耗、能耗、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减量替代。将“生态 ”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全领域,引导企业围绕品种开发、质量提升、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两化”融合、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严格实施“双超双有”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工艺、装备提升、泄漏检测与修复等手段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园区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等。
(二)深化能源结构调整
坚决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持续强化煤炭消费总量与强度双控制度,严格控制新增煤耗项目,新、改、扩建项目实施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推动煤炭消费指标向优质高效项目倾斜。完成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半径15千米范围内燃煤锅炉和低效燃煤小热电关停整合。到2025年,严格控制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在省下达目标之内。
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煤炭质量监管,严禁劣质燃煤流通和使用。禁止高灰份、高硫份的劣质煤流入。推动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到其他燃煤行业,促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强化重点用煤单位煤质管理。年耗煤量大于1000吨的煤炭使用单位应建立用煤台账,包括用煤量、购销合同、煤炭来源、煤质及煤炭检验报告等内容;健全煤炭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煤质检测和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质量标准采购和使用煤炭。转变煤炭发展方式,推动煤炭绿色开采,推进煤-焦-化一体化、煤-电-建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以煤炭为基础,煤焦化为龙头,现代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为发展重点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