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和中原经济区的重点城市,白酒、中医药等主导产业将面临转型升级,云计算、大数据及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产业动能的释放必将触发新一轮的就业高潮,同时也会增加对高端人才的巨大需求。

  城镇化水平进入快车道。“十三五”时期,全市城镇化率为42.5%,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十四五”时期,在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框架下,作为皖北桥头堡,全市城镇化水平将快速提升,从而释放出更多的空间吸纳周边及农村人口进城就业。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持续提升经济发展拉动就业的能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和多渠道灵活就业,完善适应就业创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灵活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同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扩面提质,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确保全市就业形势稳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原则。坚持高质量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将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和优先目标,以扩大就业,加大人力资源要素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抓手,向实现“双轮驱动”“双高目标”迈进。

  坚持人力资源利用与开发并重原则。由充分利用人口数量红利,向充分开发人口质量红利转变,将扩大就业数量与提高就业质量相结合,努力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重视人力资源开发,通过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坚持城乡统筹,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适应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坚持城乡统筹,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实现促进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

  坚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调动和发挥社会积极性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作用,转换政府职能,更加重视政府在统筹规划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把握就业总体形势和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制定和实施更加公平有效地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提供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积极应对各类失业风险。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2025年,要实现以下目标: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努力实现更大规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劳动权益保障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更多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

  就业结构矛盾有效缓解。新产业、新业态就业人员总量大幅增长,吸引10万名高校毕业生来本市就业创业。劳动者职业技能全面提升,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1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0万人。

  就业创业能力持续提升。就业能力更加提升,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创业环境更加优化,政策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创业效应更加明显。

  风险应对能力显著提升。就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应对机制不断健全,援企稳岗、就业帮扶等政策逐步完善,失业人员保障范围有效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确保不发生规模性失业问题。

  专栏2 “十四五”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目标

  指标名称 2025年目标数 属性

  一、就业创业规模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15] 预期性

  2.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预期性

  3.大学生就业创业人数(万人) [10] 预期性

  4.高校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 >90 预期性

  二、人才队伍建设

  5.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11] 预期性

  6.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40] 预期性

  三、劳动关系

  7.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结案率(%) ≥95 预期性

  8.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调解成功率(%) ≥65 预期性

  9.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按期结案率(%) ≥98 预期性

  备注:“[ ]”为五年累计数。

  第四章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增强经济对就业带动力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协同联动,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促进多样化高质量就业。

  第一节 强化经济发展就业优先导向

  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配套衔接。健全宏观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机制,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强财税、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的相互衔接,确保实现经济预期增长目标,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就业提质扩容。实施重大产业就业影响评估,明确重大产业规划带动就业目标,探索建立就业影响评估机制,提升重大政策、重大投资项目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建立健全就业考核评价体系,把就业效应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

  发挥产业投资带动就业的关键性作用。坚持把重大项目作为稳投资、促增长、拉就业的重要抓手,合理调配各类资金流向。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六一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生态文明等领域投资力度,每年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500个以上。优化产业投资结构,高标准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加快构建“4331”现代产业体系,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带动形成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配套体系完备的产业集群,持续增加就业岗位。继续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释放民间投资潜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项目建设,厚植带动就业潜力。发挥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有效投资对农村就业拉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增强消费在拉动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抓住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契机,加快提升传统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创造更多就业增长点。拓展城乡消费市场,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丰富农村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争创国家级文化和旅游、体育消费试点(示范)城市,着力打造一批中高端消费载体,加快建设一批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繁荣发展夜经济,打造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争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夜市品牌。大力发展“互联网 ”新模式,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在线办公、数字生活、智能配送、智慧超市、智慧商店等新业态,推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支持发展新就业业态。加强消费者权益保障,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为扩大就业提供坚实支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39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