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就业扩容

  拓展农业就业空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优化种植业布局,打造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产业带、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增强第一产业就业的吸纳作用。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吸纳农民入园务工。依托三县一区优质生态农业资源,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基地40个以上,到2025年基本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充分释放促进就业潜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家庭农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集生产、加工、服务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高素质农民队伍发展壮大,持续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价值链,有效拓宽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就业空间。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创造更多乡村就业机会。

  专栏3 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释放就业潜力

  谯城区:依托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中药材为特色、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全国现代化农业技术创新示范园区。

  涡阳县: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粮油、绿色果蔬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小麦生产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长三角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生态循环式的现代肉羊产业园区,打造长三角优质肉羊供应基地。

  利辛县:依托优良生态农业资源,打造沿西淝河生态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种植等生态农业。

  以蒙城县、利辛县为中心,建设稻鱼综合种养水产品基地。

  依托三县一区国家级生猪生产大县,重点建设优质生猪供应基地。

  增强主导产业就业吸引力。聚焦四大主导产业,抢抓中医药产业发展历史机遇,举全市之力将亳州建设成为世界中医药之都。巩固亳州白酒在全省龙头、全国第一方阵地位,建设集名酒名镇、酿酒基地、文化传承、康养旅游于一体的华夏酒城。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统筹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优势,树立“天下道源•圣贤故里•世界药都•养生亳州”文化旅游ip,打造文化旅游强市。加快推进57个产业重点项目与9项重点工程落地实施,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着力促进文化旅游、中医药、白酒、健康养生等业态深度融合,创造更大规模、更高质量、更加稳定的就业岗位。

  扩大优势产业就业规模。积极发展煤电一体化,提高煤矿开采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打造千万吨级煤炭开采基地,推进煤电综合利用工程落地。推动汽车制造和零部件加工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提升全产业链协同集成能力,建成省级商务车全产品系列生产基地,优先发展车身附件、汽车内饰等劳动密集型零部件加工产业,发展汽车金融、二手车、汽车租赁等后市场服务,推动汽车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推动传统纺织服饰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纺织服装、丝(筛)网和工业滤布产业集群,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亳州,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扩大新兴产业就业容量。加快推动以电子信息产业、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持续增添就业新动能。积极引导新型建材产业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支持新型建筑业企业和新型建材业企业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企业聚集,发展壮大绿色建材相关产业,培育上下游关联企业,争创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在解决“劳有所岗”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劳有优岗”。集中力量发展中高端装备,重点发展医疗器械设备、农机装备、智能制造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创新体系和协同机制,发挥研究机构、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品牌,吸纳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来亳就业。

  推动服务业发展培育更多就业增长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与主导产业联动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增强就业吸纳能力。促进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提质增效,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公信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机构,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吸纳就业比例,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加快建设乡镇商贸中心,完善城市商业网点,引导商品专业市场开展“互联网 ”转型升级。促进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社区服务提质扩容,实施“健康亳州”“养生亳州”行动计划,打造具有浓郁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养老服务品牌,创建一批家政服务特色品牌。完善社区服务网点,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拓展社区经营性服务发展空间,创造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城乡各类劳动者的就业需求。

  第三节 促进企业稳健发展吸纳就业

  支持民营经济稳定发展增加就业。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壁垒,完善有利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积极落实“四送一服”稳岗就业政策,减轻民营企业负担,增强创造和稳定就业岗位能力。落实好减费降税政策,打造惠企“直通车”,确保各项支持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引导金融资本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不断壮大民营经济主体数量和规模,增强吸纳就业能力。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业热情成就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百企领军”“千企竞发”等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培育“小巨人”企业,扩大高质量岗位供给。促进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发展。优化市场主体服务保障,持续减轻企业负担。弘扬企业家精神,增强企业家爱国情怀,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为吸纳就业作出更大贡献。

  专栏4 推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措施

  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中小企业专业能力提升行动,遵循“双创—高成长小微—专精特新—冠军—小巨人”梯度教育路径,培育一批深耕细分市场、掌握独门绝技、研制特色产品的“冠军企业”。到2025年新培育省级高成长型小微企业30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户、专精特新冠军企业以及国家专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户。

  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持续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围绕骨干企业高管能力提升、企业创新管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三个专题,在市内每年组织500名民营企业家开展专项培训;在沪苏浙等发达地区举办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体悟实训”专题班,每年培训100人。

  第四节 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

  促进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按照“1346”总体思路,着力建设数字亳州,持续增强数字技术和产业创新能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网络体验、智能零售、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培育形成吸纳就业新“蓄水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39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