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全面融入长株潭一体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有效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国、全省、株洲市平均水平,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2021年醴陵市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和基本竞争力实现"双进位",分别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37位和第59位。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6.9亿元,增长9.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1.2亿元,增长10.9%,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3.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7.1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7:52.0:38.3调整为9.3:53.5:37.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9.8%、58.1%和3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个、5.6个和3.1个百分点。
2017年-2021年醴陵市三次产业结构图
二、农 业
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0.9%;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增长6.7%。
2021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71.7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4.5万亩。粮食作物总产量达49.5万吨,其中稻谷47.4万吨。蔬菜产量86万吨,增长1.1%,水果产量10.5万吨,增长1.1%。全市种粮大户(30亩以上)、家庭农场、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共发展到6022户(个),流转耕地46.7万亩,流转率76% 。
2021年,全市肉类总产量8.4万吨,增长15.7%;水产品产量2.8万吨,下降0.1%。出栏肉猪92.1万头,增长31.1%;出栏羊45.6万只,增长8.1%;出笼家禽759.72万羽,下降4.2%。
2021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31.59万千瓦,比上年增加4.16万千瓦,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5.6%。机耕、机收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有建设项目56处,其中大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有建设项目16处,巩固和新增自来水人口1.2万人。
三、工 业
202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18.6%,工业增加值增长1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0家,产值增长2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3%。按可比价计算,工业经济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8.5%。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5.4%,同比增长2.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4.9%;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4%。
2021年,陶瓷、鞭炮烟花两大传统支柱产业产值增速分别增长18.1%和24.1%。服装行业产值增长17.7%,玻璃行业产值增长52.7%,汽配行业产值增长20.2%。
四、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9家,完成产值119.8亿元,增长17.6%;建筑房屋施工面积398万平方米,增长11.5%,房屋竣工面积329.6万平方米,增长7.4%。
2021年末,全市拥有房地产开发企业48家,完成房屋施工面积425.5万平方米,增长3.8%;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86.7万平方米,增长5%;完成销售额41.5亿元,下降3.9%,其中:住宅销售额35.3亿元,下降12.5%。
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下降6.1%。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下降4.8%,第二产业增长5.6%、第三产业下降32.9%。从投资方向来看,工业投资增长5.4%,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3.7%。
五、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
2021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加6.3%。全年完成旅游资源产业路30 公里、村组联通公路50公里,改造危桥10座,完成干线公路路基拓宽15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85公里。全市共有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178台、营运线路12条,总营运里程达170公里,全年公交客运总量达1964.1万人次,行政村通客班车率达到100%。
2021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91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07亿元。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1.4万户。
六、内外贸易、旅游和招商引资
2021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5.9亿元,增长14.4%。分地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53.8亿元,增长14.9%;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2.1亿元,增长11.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252.1亿元,增长14.2%;住宿餐饮业实现33.8亿元,增长16.3%。
2021年,新批自营进出口企业56家,年末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515家。新培育自营进出口企业56家,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9.55亿元,增长24.9%。
2021年,实际利用外资14万美元;内联引资110.1亿元,增长28.9%。
七、财政、金融
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4%,完成地方税收收入19.5亿元,增长15.8%。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收入比重为63.9%。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2.3亿元,增长6.2%,其中:教育、科学技术、卫生健康、文化体育与传媒、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为11.5亿、4.3亿、8.7亿、1.4亿、9.3亿,分别增长5.4%、0.1%、8.4%、21.6%、9%、;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支出9.6亿、1.5亿,分别下降15.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