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2月13日在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孙 硕
发布时间:2022-01-14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西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五年来的工作
过去的五年,是西城区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大力推进“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着力办好“三件大事”,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三五”顺利收官、“十四五”良好开局,圆满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5300亿元,是2016年的1.37倍;三级税收预计达到4503.2亿元;克服“营改增”政策等减收因素影响,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稳定增长,预计达到424.2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96000元,年均增长6.1%左右。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服务保障首都功能取得新成效
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深入推动北京城市新总规和核心区控规落地,全市批发市场疏解的“硬骨头”——“动批”转型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的核心区,成为“腾笼换鸟”的典型案例。共疏解腾退178.3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89.5万平方米,完成40家宾馆、旅馆“关转提”,常住人口由127.3万人下降至110.6万人,“双控”“四降”取得扎实成效。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积极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纵深推进街区保护更新、背街小巷整治,杨梅竹斜街、鼓楼西大街、平安大街、西安门大街实现精彩亮相,西海南沿等8条胡同被评为“北京最美街巷”。地安门外大街品质提升等项目有序推进。在菜市口西片等5个片区创新实施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模式,探索出城市存量更新的新路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由78微克/立方米预计降至35微克/立方米,建成全市首个城市森林广阳谷,新建慢行林荫路61条,新增城市绿地26.8万平方米,“优美河湖”数量居全市首位,群众绿色获得感显著增强。
全力维护核心区安全稳定,制定实施“长安计划”,完善重大活动常态化服务保障机制,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以及党的十九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全国“两会”等服务保障任务。压实安全生产责任,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质量安全状况稳中向好,非居民液化石油气罐这一重大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根治,消防救援基本实现“秒级响应”。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充分发挥“西城大妈”等群防群治力量作用,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不断深入,“平安西城”高水平推进,群众安全感达99%以上。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区上下团结一心、并肩作战、严防死守,强化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从严从实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高效精准处置散发疫情,共同筑起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的铜墙铁壁。
(二)高水平服务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探索出减量发展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依托首都金融资源独特优势,创新构建“四位一体”服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宣布设立的北京证券交易所落地金融街。金融街论坛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专业论坛,影响力全面提升。北京金融法院、大和证券、银河资管等296家重要机构落户,金融街要素集聚功能持续增强。推进首个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建设,“产学研用资”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基本建成。率先启动金融科技“监管沙箱”试点,入箱项目占全市64%。举办首届全球金融科技峰会,打造形成“一会一赛三论坛”品牌。国家金融标准化研究院等147家重点金融科技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落户,注册资本金超千亿元。培育引入“专精特新”企业51家。
紧抓北京“两区”建设重大机遇,13个标志性项目落地,数量占比和平均投资金额均居全市首位。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88家,吸引合同外资总额152.3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6万亿元,保持全市前列。减量提质成效显著,市场主体由9.1万户下降至7万户,西单“更新场”重装亮相,建成北京坊“华为河图”智慧商圈,创新打造“西城消费”平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恢复性增长。深入实施“老字号、新商业”品牌发展战略。天桥演艺区等13家园区入选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国资国企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三级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体系基本建立,房地产业资产结构占比较2016年下降了13.3个百分点。中国电信、菜百股份等14家企业登陆a股市场,辖区内上市企业增至50家,贡献了a股市场超过1/5的净利润。坚持减负、援企、帮困并举,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和中小企业纾困措施精准落地。
(三)始终坚持以文化育文明,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精心组织主题宣传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成103家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全国道德模范贾立群、“时代楷模”李桓英等一批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彰显。志愿者人数超过26万。北京李大钊故居、京报馆旧址等一批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修缮完成并对外开放,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实景课堂。发挥民族宗教工作大区重要窗口作用,为全区各项事业发展凝聚了人心、汇聚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