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踔厉奋发、克难前行的一年。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浙江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杭州亚运会湖州赛区承办工作顺利圆满,全市上下深受鼓舞、倍增干劲,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以及各方面的监督支持下,持续深化“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全面推进“大招商大引才大建设大发展”行动,顺利完成了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又迈出了坚实一步。地区生产总值再上新台阶,达到4015亿元,增长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0.5亿元,增长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4400元和47455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至1.57。
(一)聚力稳进提质,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面对超预期冲击和年初经济运行低开承压的不利局面,果断打出“强政策、优服务、拓市场”组合拳,全力推动经济回升、趋稳、向好,整体回归到合理区间。高效承接省“8 4”经济政策体系,制定实施“56条”配套政策,率先建立财政惠企资金“四个一”直达快享机制,落实支持高质量发展财政资金234.6亿元,为市场主体减负213亿元。全市政府采购面向中小企业份额达到74亿元,占政府采购总额的93%。实施“百团千企”拓市场增订单专项行动,出口占全省份额基本稳定。举办促消费系列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1%。银行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增长19.9%,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39.2%。建立资源要素“蓄水池”统筹管理机制,新供工业用地1.4万亩。全市规上工业利税、利润总额分别增长7.3%和10.7%。
(二)突出首位战略,科技创新开创新篇。坚持在好风景中布局新经济,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扎实有效推动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指数位列全国11个创新示范区第1,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创新型县全覆盖,创新指数居全省第3。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居全省第3,其中财政用于科技创新支出31亿元,增长18.1%。深入实施“五谷丰登”计划,西塞科学谷引进科创项目36个、聚引青年人才2473名,首个“国字号”科研平台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运营,浙大湖州研究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入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湖州学院、湖州职院新校园建设进展顺利。加快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实体化运行,省部共建的莫干山地信实验室挂牌成立,地磁大科学装置项目签约落地。实施“1113”招才引智工程,启动新一轮南太湖精英计划,举办2023湖州未来大会,加快打造“青创新城”,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302个,聚引大学生等各类人才9.8万名。在全国首创人才强企指数,成为全省唯一企业人才密度评价试点设区市,获评2023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2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04家,均创新高。
(三)攻坚重大项目,发展后劲切实增强。构建招商引资新体系新机制,实施“1168”招商引资工程,用好“招商八法”,备案3亿元以上项目207个、总投资1670.7亿元,八大新兴产业链项目占比提升到70.6%,莱宝高科、三一高空机械全国总部、奥芯半导体等10个50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地。组织40余个高层次经贸团赴境外接洽项目,久立集团成功并购德国ebk公司。制定实施“太湖之芯”、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总规模超50亿元的省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产业基金落地运营。深入实施“十百千万”重大项目攻坚行动,98个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达到140.6%,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2000亿元,增长10.4%。3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开工207个、竣工124个,吉利高端乘用车、屹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加快建设,立讯精密、蜂巢能源一期、天能帅福得、鼎力机械五期、正轩精密零部件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升规”工业企业140家,居全省第1。
(四)加快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培育壮大半导体及光电、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夺得首批“浙江制造天工鼎”。规上工业中,八大新兴产业链营收占比提升2.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快于面上0.9和7.2个百分点。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云上芯湖州”智慧园建成运营,全国首个县域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成功获批。启动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深化工业全域有机更新,腾出低效工业用地1.2万亩,预计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37万元,新产品产值率提高3.7个百分点。加强企业梯度培育,新增雄鹰企业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引进重点项目357个,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3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1%。大力发展“八业千亿”乡村产业,引进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218个,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5%,乡村振兴考核连续三年全省第1,夺得首批“神农鼎”。
(五)深化改革开放,动力活力更加充沛。举办“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和撤地建市40周年系列活动。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着力打造“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市、县两级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挂牌成立,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等相关工作列入省级试点。制定出台民营经济“39条”,净增市场主体3.6万户。新增国家重要改革试点37项、省级试点101项,“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持续深化,重点产业预防性合规体系建设全国首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领跑全国,国资国企等其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坚持全市域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同编制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接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上海头部园区运营主体合作共建南太湖半导体产业园、沪湖产业协作示范区,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获省专项政策支持。坚持交通接轨融入先行,攻坚“1211”综合交通重大项目,湖杭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沪苏湖高铁、如通苏湖城际铁路、杭德市域铁路加快建设,杭宁高速公路湖州市区联络线、申苏浙皖高速公路长兴西至浙皖界段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加快构建,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同类型港口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