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生态环境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城区及周边区域产业结构偏重,钢铁、焦化、水泥等行业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布局较集中,对城区大气环境影响较大,大气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能源结构较为单一,交通运输偏重公路,重型车运输量较大,尾气污染较为严重。

  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加大。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精细化管理程度不断提高,减排空间收窄,对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要求更高。且邢台市地处太行山脉和华北平原交汇处,我区更是处于山前凹槽地带,区域污染传输特征明显,加剧了城市污染物浓度积累。

  水生态环境保护不协调。重点河流生态用水总体短缺,河流自净能力较弱,不利于污染物削减消纳。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滞后,雨污分流不彻底,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起步晚、规模小,农村污水治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薄弱。基层环境执法、监测力量较薄弱,与当前日益繁重的土壤生态环境监测监管执法任务不相适应。土壤污染防治法提出的一些相关制度尚未制定细化,一些历史遗留土地的解决程序、解决方法尚未明确。预防耕地污染,保障粮食安全的环境监管能力不高。农用地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尚不完备。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够有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农村清洁取暖和污水垃圾处理长效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尚显不足。新冠疫情防控对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集中攻克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生态环境保护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坚持系统保护。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坚持底线思维。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健全完善环境风险防控机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全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技术、政策、管理创新力度,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目标如下:

  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改善,优良天数比率持续提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生态功能初步得到恢复,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服务功能稳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完善,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危险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核与辐射环境风险有效管控,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形成。生态环境监管和应急能力短板加快补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包括环境质量改善、环境风险防控、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共16项指标。

  三、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以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效率提升为着力点,培育绿色新动能,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统筹推进区域绿色协调发展

  1.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区域自然生态特点和资源禀赋,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和行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政策的衔接,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全面建设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管控体系,推动构建城市城镇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国土空间,优化提升“一心”“三带”“四线”“五区”总体空间布局,落实各分区环境功能目标和环境准入要求,确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统筹全区开发保护格局。

  2.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把全区划分为核心区、重点区、关注区、一般区四类区域分级管控,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加强“三线一单”成果在环境准入、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约束管控单元内环境行为,保障区域环境功能实现。健全以环评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严格规划环评审查和项目环评准入。到2025年,确保我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31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