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全面完成46.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5万亩,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10万亩。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市主要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3%,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已建成村级益农信息社613个,覆盖率达88.71%。与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合作,启动建设基于蚂蚁区块链的农产品溯源平台。加快茶叶机采、茶园深耕施肥等适宜山区特色的农业机械研发和应用,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6.3%。
乡村治理成效显著。黟县、徽州区分别入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和省级乡村治理试点县;歙县深渡镇定潭村、黟县宏村镇雉山村、黄山区耿城镇沟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深化“一抓双促”工程,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意识明显增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800余个,文明乡风加快培育,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扫黑除恶” 取得阶段性战果,群众安全感测评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全市信访总量大幅下降。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农村地区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工作成效明显,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夯实。
第二节 机遇挑战
展望“十四五”,我市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面临多方面重要机遇。
一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出新任务。立足时代战略背景,面对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依托我市优质生态本底资源、丰富的乡村景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加快推动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二是生态文明战略实施为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指出新高度。我市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引领绿色发展,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农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紧紧围绕黄山文化、生态、自然、旅游四大优势,聚合空间、经济、生态、文化、美学五大价值,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助力我市建设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三是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为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空间。黄山地处皖浙赣闽“四省通衢”重要节点,既是长三角南翼门户,又是加速崛起的中部成员,还是“一带一路”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不断向内陆腹地拓展、深化,发达地区外溢效应持续放大,为黄山农业农村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为我市在引进项目、争取资金、创新制度、协调发展和壮大特色产业、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为全面实现与长三角区域在农产品供给、乡村旅游、智慧农业等方面合作提供了契机。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我市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创造新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等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催生出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产业、新业态,有助于我市发挥农业科教资源丰富、创新推广平台集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我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也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基础不足,我市属于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粮食生产基础薄弱,自给能力亟需提升。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山区机械化推广应用不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不深,大宗农产品生产受自然条件约束仍然较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任务繁重,我市农业精深加工滞后,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的功能互补和深度融合还有待挖掘,农业科技、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附加功能需要进一步开发、拓展和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我市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机制发育尚不充分,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高素质现代农民数量匮乏,我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亟待提升,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总体上还不富裕、不富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农村低收入人口还将长期存在。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不断加大,家庭经营收入增收面临价格和成本双板挤压,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足,工资性收入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和经济增速放缓双重影响,财产性收入渠道不多,转移性收入空间变窄。这些问题表明,全市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业在农村,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谋划打好主动仗。
第二章 求实创新,科学确定发展新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为统领,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制度保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体现更大作为,加快绘就新阶段“烟雨徽州、田园徽州、村落徽州”昂扬向上的美丽“新安山居图景”,打造乡村振兴新典范,为建设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全市农村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规章制度,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市各级党组织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注重提升农民素质,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全市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黄山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调动各方力量投身乡村振兴。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乡村振兴,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我市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形成一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示范样板。
——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基本形成,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能力明显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六业千亿”行动,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高质量发展,打造产业兴旺的“富裕乡村”。到“十四五”末,全市农业劳动生产率超6万元/人,农业亩均产出率超11000元/亩,乡村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农村生态现代化指标领先全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着力发展科技型、高效型、绿色型、生态型现代化农业,到“十四五”末,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下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农民幸福指数持续增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基本形成,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农村公共服务、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绝对值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坚持全方位提升、全域化推进、全要素整合、景区化打造,高标准高质量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创建一批美丽宜居村庄,打造不同场景“新安山居图”。到“十四五”末,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达标率达到100%,100个a级以上景区村庄建设,打造10条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建设3个美丽乡村示范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