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大力推进数据中心建设。搭建基于分布式缓存的高性能计算设施,建设支持海量数据即时调度处理的智能算力中心,提升市政府大数据中心服务能级;推进视频共享专区建设,实现全市公共区域视频资源“全域覆盖、全网共享”;推动全市大数据中心绿色节能化改造,力争pue值低于1.3,力争实现数据中心行业“碳达峰”;扩容政府大数据中心子中心(政法大数据中心),警务云服务器总体规模达到1200台,比“十三五”末提升300%,实现智能感知应用及扁平指挥服务秒级云上响应。
(二)共性支撑平台提升工程
统筹推进身份认证、电子证照、非税统缴、信用服务、时空信息、物联感知等共性支撑平台建设,为各类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
1. 建设可信身份认证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以“苏证通”核心数据为依托,建设全市统一的“互联网 ”可信身份认证平台,为政务服务实名、实人认证提供权威、可信、安全的网上身份认证。
2. 建设统一电子证照平台。制订电子证照技术标准规范,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证照共享服务平台,规范电子证照编制、采集、生成、共享、应用五大核心业务流程,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电子证照整合共享和全生命周期管理,为高效办成“一件事”提供证照支撑。
3. 建设非税公共缴费平台。以便民服务为出发点,建设覆盖全部收费项目、支持各类支付形式的非税公共缴费平台,实现非税公共缴费与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深度融合,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自主、便利地办理政务服务缴费和非税收入缴款需求。
4. 优化社会信用服务平台。建立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地区、部门、领域联动的社会信用信息工作机制,优化社会信用服务平台功能,搭建各领域、各行业信用评价模型,逐步形成完整、真实、实时更新的信用档案及社会信用信息库,为联合奖惩、“信易贷”“信易付”等“信易 ”应用提供信用基础。
5. 建设时空大数据平台。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等技术为基础,构建国家、省、市三级互联互通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深化cim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依托国土空间规划,建立以全空间的时空化公共专题数据、物联网实时感知数据、互联网在线抓取数据为核心的时间、空间基准体系,搭建通用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时空大数据平台,为全市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底图和空间基准服务。
6. 建设物联网感知平台。按照“平台集约化、联网规范化、资源共享化”的原则,启动实施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平台智能化改造,推动建设覆盖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感知平台,力争实现全市物联感知资源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
(三)信息惠民服务提优工程
深度开发各类便民应用,拓展社会服务覆盖范围和应用群体,实现公共服务高效便捷、智能供给。
1. 深化政务服务数字化建设。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优化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加快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和电子档案等全流程数字化建设,推动“互联网 不动产登记”、公共资源交易不见面、公积金业务线上办等服务事项全流程电子化,为企业、市民提供“一站式”线上服务;加速配备“公安1号窗口”自助服务终端,持续推进公安“微警务”、二维码门牌应用建设,进一步拓展公安便民服务入口;在整合政务服务领域各类二维码的基础上,统一建设“苏服码”应用,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市民服务等应用场景接入;加速推进省医保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在我市落地,推动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备案等公共服务“网上办、掌上办”。
2. 加快医疗健康信息化改造。统筹建设全市统一的居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实现门诊、床位和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的精准预约,推动医疗健康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居民健康档案的同步更新与开放;推进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建设,创建网上医联体,为患者提供在线问诊、智能分诊、慢性病续方、购药取药配送、结果查询和医疗健康宣传等全流程线上服务;在苏北医院、扬大附院、市妇保院、市中医院开展诊间结算、诊后付费试点,提升养老助残托幼等信息化服务能力;加快导诊机器人、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技术在就诊中的应用,推进“互联网 家庭医生”“互联网 预防接种”“互联网 护理服务”等智能化应用普及;建立特殊病例筛查追踪、重大疫情预警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响应机制,推动实现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 推进交通出行智能化升级。优化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算法,实现主城区交通信号联网控制率达98%,城区主要干道通行效率大幅提升;在分析研究公众出行规律和客流特征数据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公交智能化系统改造,有效提升电子站牌、手机app等信息化服务能力,乘客公共出行体验明显改善;加快建设集公交车、公共自行车、充电桩、智能停车、停车诱导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服务平台,整合城市道路、旅游景区、政府机关、商业综合体、酒店、医院、社会停车场及住宅小区等停车场(位)资源和充电设施资源,探索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停车、行车、打车出行服务新模式;建设“智慧运河”“云上公路”,实现干线公路、水路网重要节点监测、预警智能化,保障市域交通大动脉安全畅通。
4. 推动基本民生便捷化供给。深化“大救助”,推进社会救助“一件事”惠民联办,实现救助申请“一站受理、多点认领、限时办结”;聚焦“大养老”,构建智慧养老模式,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为老年人提供“点单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提升“大服务”,以婚姻登记、殡葬服务、福利申领等高频事项为重点,打造一批引领性移动应用场景,提供“一直在线、贴身随行”的便捷智能服务。
5. 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5g 人工智能”在智慧校园、智慧课堂中的应用;大力推进扬州智慧学堂深度应用,全面提升智慧教育品质,实现全市义务教育段教学资源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协同服务全覆盖;持续推进全市城乡学校网上结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化,鼓励各类学校开发在线课程、个性辅导等优质线上教育资源,推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到2025年全市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成率达75%。
6. 提升文旅服务在线化体验。加快文旅公共服务设施智慧化建设,整合全市各类文化旅游资源,推广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非遗文化、线上文艺演出等线上文化旅。游服务,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扬州智慧文旅平台,推进建立全覆盖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实时监测、科学引导、智慧服务,打造“处处有旅游、行行加旅游、时时可旅游”的全域旅游格局;围绕“世界运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世界美食之都”新品牌,加强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响应,促进文旅消费提质升级,不断推动文旅产业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