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打造优质特色的民办教育

  推进规范健康发展。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加快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实施动态监管,继续做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发挥民办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引导民办幼儿园持续加大投入,改善办园条件,提升办园水平。做好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整治提升工作,通过优化规划布点,控制办学规模等举措,到“十四五”中期实现学校数减少3所及以上,学生数减少50%以上,存量学校均创成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

  加大扶持助推发展。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创新多元化办园体制,加强联席会议制度和综合执法制度。协调解决民办教育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完成民办学校登记工作,探索制定分类管理各项配套政策,在法人治理、财政扶持、投融资、收费等方面,形成差别化的民办教育公共政策体系。加大普惠性民办学校扶持力度,施行财政精准扶持、业务结对帮扶,确保区财政每年的民办教育发展资金和省市财政民办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全额用于民办教育。

  推进品牌优质发展。争创优质民办教育培育高地,按“开放市场,内建外引,良性竞争,规范可控”原则,大力支持教育培训机构打造品牌。通过撤并、托管、转型、合作等途径,做优做强现有民办学校。引导民办学校提炼办学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鼓励支持优质民办中小学扩大合作,提升品牌,以强带弱,反哺教育。鼓励支持民办幼儿园抱团合作,促进本土幼教集团输出品牌,建设更多特色品牌名园,让更多孩子“幼有所育”“幼有优育”。

  第五节 办成服务全民的终身教育

  推动终身教育基地建设。紧紧抓住线上教育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推进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瓯海分校(温州市瓯海社区学院)向地方开放大学(终身教育基地)转型。加强镇街社区学校、社区分校、老年大学(社区老年学习苑)建设,促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推动“互联网 教育”发展,形成支撑瓯海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强大合力。

  推动学习型企业创建。贯通职业技能人才的学习渠道和成长渠道,开展“线上 线下”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再就业培训,推动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健全面向在岗人员的成人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提供精细化、全方位的学习服务。建设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孵化新兴职业技能。主动融入“中职—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贯通式培养模式,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推动学习型企业创建。

  推动学习型社区创建。统筹共建社区教育资源,健全社区教育网络。建立面向社区居民的“市民终身学习积分卡”制度,搭建个性化终身教育科技平台。打造瓯海社区学院掌上课堂,优化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家长素养。创建等级社区学校和老年学习苑,实现社区老年教育全覆盖。推动市级、省级、国家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建设,提升社区教育内涵。

  到2025年,实现市二级以上镇街社区学校100%全覆盖,创成省级社区现代化学校(学院、分校)2所。

  推动学习型乡村创建。推进社区教育进乡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搭建数字化资源,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培训与服务,量身定制课程体系,实现学习内容的精准推送,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服务乡村振兴。

  第六节 建成优质融合的特殊教育

  建立特殊教育的分解化体系。坚持轻度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集中教育、个别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安置原则,进一步探索卫星班试点工作,支持各级各类普通学校(幼儿园)积极创设融合环境,接纳残疾学生。深入实施国家特殊教育新课程标准,探索普特融通的衔接课程和随班就读的支持性课程,鼓励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配置和队伍建设,完善特殊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探索适合残疾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过程评估,树立为每个残疾学生定制个性化教育、康复、保健服务的工作理念,加强对残疾学生入学安置、随班就读资格认定、考试合理便利提供、转衔支持服务等方面评估设计,确保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园)评估覆盖率达到100%。

  到2025年,持证残疾幼儿学前入园率不低于90%,义务教育入学率不低于99%,高中教育入学率不低于85%。

  加快特殊教育融合延伸发展。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支持中小学积极创设融合环境,接纳残疾学生就学,建设融合教育示范校。推进构建融合教育为主、定点定时服务为辅、面向所有残疾幼儿的学前特殊教育新格局,制定符合残疾学生特点的毕业考试制度,完善特教职高班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促进特殊教育向学前、高中段两头延伸。加快瓯海区利宝特殊学校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完成该校迁建工程,充分发挥其对全区特殊教育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

  完善特殊教育政策保障机制。提高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健全覆盖各学段的残疾学生资助体系。完善特殊儿童教育专家委员会工作机制,健全残疾儿童筛选、评估、入学等工作机制,全面加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增强特殊教育教科研能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数字化特殊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探索普特融通的衔接课程和随班就读的支持性课程。完善特殊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加快推进个别化平台使用与管理,构建适合残疾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强特殊教育人员配置和队伍建设,提升全区特殊教育工作督政和督学频度和覆盖面。

  第七节 助力内涵建设的高等教育

  加强与在温高校以及国内外知名院校机构合作。大力支持温州医科大学建设“双一流”、温州大学“升博”和建设省部共管高校、温州肯恩大学建设国际化高水平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争创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和温州商学院、浙江安防职业学院特色发展,提升瓯海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利用瓯海高等教育集群优势,形成完善的瓯海教育“一条龙”布局,更好地打响瓯海“未来教育”品牌。

  第三章 重构校网布局 共建美好校园

  第一节 优化区域校网布局

  对于“都市门户、商旅港湾”为定位的教育文化核心区域,包括以高铁新城、瓯海中心区、新桥组团、瞿溪-郭溪组团,要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发挥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周边区域校网建设。加大投入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以名校 新校、强校开分校、购买服务、民办托管公办等方式,实现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的综合创新。加大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建设力度,高标准建设一批课改标杆示范学校、创新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品质课程示范学校,高水平推进核心区域的教育现代化发展。

  中心区校网布局

  对于“学城联动、产城融合”为定位的瓯海东部区域,包括梧田、南白象、三垟、茶山等街道,打造高品质教育集团,创建优质学校、国际学校。推进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挖潜扩班,服务于高层次人才子女的入学需求。以数学、科学为强学科带动全学科发展,打造全区乃至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典范,推动产学城融合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99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