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升农业科技运用水平
坚持科技强农,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新机制综合应用。加快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完善集研发、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与全省农业农村“三农九方”科技联盟强化产业和技术合作,争取高等院校、研发单位九游会彩票平台的技术支持。加强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到2025年培育省级星创天地2家以上。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把年轻基层农技人员、骨干农技人员培训作为重点,每年培训50人左右。建立主要作物和畜禽技术推广团队,指导适用增效技术推广。每年立项农业课题5项以上,研究示范适合龙游实际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具,推广成熟的农业技术,打通农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提高全县农业技术水平。
3.深化农业标准化建设
推广全程标准化生产和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加强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全覆盖,所有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纳入追溯信息平台管理。积极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构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探索可信赖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探索创新“智慧监管”新模式。到2025年,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85%,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4.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为抓手,大力发展智慧农机,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重点推广应用适合龙游产业和山区特点的农机具,推动农业“机器换人”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提升。进一步深入推进“智慧农机”示范基地建设,打造智慧农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建立“互联网 农机服务”、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推进农机跨区作业,提高机械利用率和效益。加快重点领域的农业设施装备发展,到2025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生产关键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专栏2 实施机械强农行动
加快补齐重点领域农机使用短板。加大丘陵山区微型耕作、采收摘、轨道(索道)运输、节水灌溉、无人机植保等适用农机使用。全面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加快攻克畜牧、茶叶等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难关,加大设施大棚推广力度,到2025年前,成功创建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农作物(水稻、油菜、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畜牧达到55%以上,水产和设施农业各50%以上;建成农机创新研究试验基地3个;建设数字化育秧工厂、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机示范基地和数字化药(肥)精准作业示范基地等3个应用场景。
分产业推广先进机械设备。聚焦粮油、蔬菜、茶叶、林果、渔业、畜禽等重点产业,重点推广应用适合龙游产业和丘陵山区特点的农机装备。聚焦粮油产业全程机械化,推进耕作水平控制、无人机直播、高速移栽、高效植保、烘干等装备应用,加大保鲜仓储、产后加工的集成配套。着眼主导装备智能化,加快推动电动运输、水肥一体化设施以及多功能作业平台等设施结构集成配套,积极发展智能温室、农业机器人、智能采摘收获等设备设施。坚持“六化”引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推广洗消饲喂、通风控温、空气过滤、环境感知、红外测温等设备应用,实施渔业领域“机器换人”,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系统。
深化农艺农机融合。建立农艺农机融合专家组和产业机械化技术服务团队,针对机械化薄弱环节以及新的品种、新农作制度和新种养模式,开展农艺农机协作攻关,推进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的标准化,推广机械化农艺方式、作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根据机械作业要求,改进品种选育、农作制度、栽培和养殖模式,形成可指导当地生产的农艺农机融合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农艺农机融合成功模式的引进示范,建成高水平农艺农机融合示范基地19个。
加大基础设施宜机化改造。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耕作田块小变大、陡变平、弯变直以及电力、机耕路、无线网络的互联互通。推进农田、果园、茶园、畜牧养殖、水产养殖、高标准农田等标准化建设。积极争取省财政“机械强农”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宜机化、高标准农机综合服务中心、高水平农艺农机融合示范基地和农机补贴四块内容。结合宜机化项目,建设一批机耕道路和农机下田坡道、会车点,改善1万亩农田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
做大做强农机综合社会化服务。依托区域产业特点和中长期发展规划,5年内布局建设11家高质量农机综合服务中心,打造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支持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统防统治、集中育秧,加工储存、沼液利用、农机维修等社会化服务。成立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监管平台,积极探索建立“互联网 农机服务”新模式,推进农机跨区作业,实现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全覆盖。探索建立“龙头企业 合作社 种养殖场(户)”的机械装备共享体系,大力发展订单式作业、生产托管、承包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向区域化、专业化、“一站式”方向发展。
5.推动农业数字化提升
统筹推进数字技术在生产管理、流通营销、行业监管、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的融合应用,全面推行“浙农码”,力争赋码量累计达2万次以上。推动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培育一批高水平数字农业工厂,建设数字农场、数字牧场、数字渔场10个以上。优化“智慧粮脑”数字农业服务系统,通过卫星遥感和传感器监测终端,对土壤、水体、空气、气象环境、作物生长等进行实时监测,实现田块数据主动感知、精准分析,水肥药管理方案智能推送,惠农政策补贴精准直达,推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推进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化、智能化,加大“两迁”害虫监测设备、性诱剂设备的投入和区域化布局,实现区域远程病虫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和ai预测预警。迭代升级龙游直播基地,推进实施直播平台建设、直播人才引育、直播产业体系建设、直播生态提振等“四大工程”,推动农产品销售与电商直播平台的线上流量资源对接,扩宽农产品线上销售路径。支持各类农业主体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在网上开店,支持农产品线上品牌建设。到2025年,全县农村电商年销售额达到6亿元。
6.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创新
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梳理农业全产业图谱,拓展特色农产品保鲜、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等环节,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打造笋竹、畜禽10亿以上省级标志性产业链2条。依托屠宰企业冷链设施改造提升,加快构建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完善生猪、家禽屠宰生产线的基础上,开拓牛羊等屠宰业务。谋划家禽、湖羊深加工,深挖产品价值,强化品牌意识,研发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根据国家净菜上市、农产冷链物流工程的发展要求,优化冷链物流服务,实施杭北悯农蔬菜冷链、龙和生态农业冷链、新农批市场等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完善物流环节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菜篮子”供应端冷链短板。重点实施龙和生态农业冷链建设,开发“冷鲜鱼”“保鲜鱼”“生态鱼干”系列产品,突破鲜活水产品对时间、区域限制,形成新销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