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进花卉信息与流通网络建设。统筹现有花卉市场资源,建设区域性花卉交易市场,探索“互联网 ”花卉交易模式。成立蜀山区花卉流通行业组织,建设花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强鲜花冷藏、配送、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花文化建设。挖掘传统名花人格化寓意,丰富花文化内涵,结合诗词歌赋、戏曲等花卉文学,塑造有记忆点的花卉品牌形象。开展传统插花和盆景、植物造型等花卉艺术比赛或交流,举办区域性花卉博览会、园艺博览会、展会及地方特色花事活动,弘扬花卉文化,引导花卉消费。
(五)加强战备用材林建设。适度控制苗木规模,着力推进退林还耕。将连片100亩以上的退耕还林地或一般林地纳入战备用材林,切实履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职责,依法依规开展林木材采伐审批后监管,逐年提升森林品质。
专栏5-4 精品苗木花卉生产重点工程
1.“新、特、优、奇”花卉良种繁育工程。建设“新、特、优、奇”花卉良种繁育体系,选育具有市场前景和适合本地种植的花卉品种。完善花卉良种试验示范与推广体系,加大花卉品种检疫、检验工作,不断提高花卉产业良种率。到2025年,建设花卉良种繁育生产基地2个,年出圃花卉合格苗株10万株以上。
2.区域花卉品牌建设工程。建设花卉基础设施,培育壮大花卉生产经营主体,以“基地 农户”等方式带动农户集约化、标准化种植,结合本地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花卉资源,依托区域性花卉交易市场,创响“幸福蜀花”区域公用品牌。
3.花文化建设示范工程。加强蜀山区花卉资源收集与保存,将文学、音乐、绘画等融入花文化中,丰富花文化内涵,充分挖掘花卉多种功能。引导大地园林等花卉生产经营主体转型升级,建设花卉科普馆,举办园艺博览会,强化科普宣传功能。组织申报“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到2025年,建设花文化示范基地2个,每年举办一次“蜀山区花文化节”,花文化节年客流量达到20万人次。
4.科技兴花工程。加强与国内花卉产业联盟、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花卉育种、生产、物流等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到2025年,建成花卉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个。
第五节 特殊种植产业
一、发展思路
在董铺水库二级水源地林下探索发展中草药等特殊种植业,着力构建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种植、一体化经营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农旅结合,建设以游学体验、休闲观光、采摘等为主题的中药材基地,提高中草药种植、利用与开发水平,带动产业经济发展。
二、发展思路
(一)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秉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科学适度原则,在董铺水库二级水源地林下试点种植中草药,引导农民大力种植中药材,打造中草药种植基地,建设标准化种植园区,推动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促进林药资源良性循环,把生态压力转化为产业优势。到2025年,建立林下特色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1000亩,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100亩。
(二)创建“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推广“合作社 农户”“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一体化种植模式,提升按标生产能力,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育苗-管理-技术服务-回收(销售)配套机制和包收包销服务,加强对当地中药材传统加工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到2025年,成功创建“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
(三)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围绕中药材种苗培育、种植、销售、物流配送等进行全产业链开发,着力补齐加工环节短板,引导具备研发和加工能力的企业向精深加工拓展,搭建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并围绕全产业链的打造,通过科技集成、主体集合、产业集群,打造集生产、加工、冷链、物流、研发、服务等功能完备的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
(四)加强中药材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药材 景观小品、中药材 研学等项目,因地制宜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探索建设中药材休闲旅游文化带,完善节点景观地规划和建设,形成主题旅游线路和文旅产业链条。促进中药材林下种植与游学体验、休闲观光、采摘等业态深度融合,提升中药材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第六章 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以打造“六次产业”为抓手,突出抓好农旅、农工和农商深度融合,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畅通供应链和构建利益链,切实实现一产“强基”、二产延链、三产赋能。
第一节 深化推进农旅融合,拓展产业链
一、发展思路
充分利用城乡结合部区位优势,依托江淮运河等资源生态环境,整合区域与城乡旅游资源,持续打造合肥“西郊公园”,积极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跨二进三”,促进农业农村资源与休闲观光、采摘体验、运动休闲、研学教育和商务办公等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农旅融合全面升级,构建“大美蜀山”的全域旅游格局,力争将蜀山区建设成为合肥经济圈具有鲜明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打卡地”。
二、主要举措
(一)建设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大力打造南岗骑行特色小镇、曹操河遗址公园、蜀山农业科教文创园、蜀山农业体验馆、江淮田园主题景观带、十里休闲走廊等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充分发挥蜀山漫步道以线带面的作用,以精品项目建设作支撑,发挥花卉种植园区、设施果蔬园区等的节点功能,大力建设蜀山休闲漫步道产业带,推动精品项目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特色鲜明、区域一体的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二)创新“农业 ”产业业态。在尊重农业产业功能基础上,结合蜀山区果蔬、苗木、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大田 创意景观种植、花卉 婚庆、苗木 休闲娱乐、家庭农场 生活体验、果业 创意体验设计、农业 运动休闲、科技 农业研学、民俗技艺 情景化体验等项目,创新“农业 ”产业业态,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和农旅深度融合。
(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引进社会资本,对乡村民居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持续优化乡村布局,大力建设具有江淮特色的民居群落。盘活闲置农房,深度推进镇村主题化建设,大力发展乡村建设 庭院生态廊道、民俗 养生度假、民居 乡村cbd、美丽乡村 民俗特色等精品项目,让美丽乡村和传统江淮民居亦居亦景,打造农村居民的“和美居所”、城市居民的“第二居所”。
(四)加强农旅融合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厕所、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农业园区的通水、通电、通网和道路硬化问题,加强城市居民“第二居所”的医疗、保健、养老、文化和救助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乡村旅游管理办法、行业标准和运营规则等,加强休闲农业旅游一张图、微信公众号、休闲系列产品和标准化服务建设。
专栏6-1 农旅融合重点工程
1.骑行特色小镇建设工程。以南岗镇骑行公园为基础,以举办或承办世界级、国家级骑行赛事为抓手,健全骑行等相关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完善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加强自行车博物馆建设,力争打造“魅力蜀山•健康骑行”国家级骑行特色小镇。
2.曹操河遗址公园提升工程。以漕运遗址及曹操历史文化为核心,结合运河流域的生态湿地、农耕文化、民宿,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打造集历史文化、生态湿地、乡野户外营地等为一体的郊野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