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云霄县地质灾害防治

  “十四五”规划

  (报批稿)

  云霄县人民政府

  二〇二三年五月

  目 录

  前言 - 1 -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面临形势 - 2 -

  (一)地质灾害现状 - 2 -

  (二)“十三五”防治成效 - 3 -

  (三)“十四五”面临形势 - 5 -

  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 - 7 -

  (一)指导思想 - 7 -

  (二)规划原则 - 7 -

  (三)规划目标 - 9 -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 - 11 -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 11 -

  (二)地质灾害防治区 - 15 -

  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 19 -

  (一)风险评价 - 19 -

  (二)监测预警 - 21 -

  (三)综合治理 - 24 -

  (四)风险管控 - 25 -

  五、保障措施 - 26 -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 - 26 -

  (二)完善投入机制,加强资金保障 - 27 -

  (三)强化监督保障,严格考核评估 - 27 -

  (四)推动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保障 - 28 -

  (五)深化宣传学习,提高防灾意识 - 28 -

  六、附则 - 29 -

  附 图

  图号 图 名 比例尺

  附图1 云霄县地质灾害及高陡边坡点现状分布图 1:50000

  附图2 云霄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 1:50000

  附图3 云霄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 1:50000

  附 表

  附表1 云霄县地质灾害“十四五”规划防治项目投资估算表

  附表2 云霄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表3 云霄县高陡边坡点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表4 云霄县地质灾害易发区一览表

  附表5 云霄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一览表

  前言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总原则,进一步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闽政〔2011〕8号)、《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漳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等相关规定,结合云霄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福建省云霄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与避险搬迁、风险管控等,全县应以本《规划》为指导,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规划范围:适用范围为云霄县(含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所辖的行政区域陆域。

  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 2021~2025年。

  规划对象: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地质灾害现状

  云霄县地处东南沿海,下辖6镇3乡1经济开发区,总人口46.78万,年平均降雨量为1725.22mm。县域属闽粤沿海低山丘陵地带,地貌类型以低山和丘陵为主。地质环境复杂,人类工程活动较为强烈。易受台风暴雨影响,多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是福建省地质灾害易发县之一,给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损失,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地质环境条件及主要地质地层条件

  构造单元处于闽东南滨海断隆带上,主要断裂带有北东向“平潭—东山”断裂带及北西向“上杭-云霄”断裂带。

  地层以中生界地层为主,分布有小面积古生界地层。古生界地层为前泥盆世亲营山组变质岩;中生界地层主要为晚三叠世文宾山组和早侏罗世梨山组的沉积岩和早白垩世石帽山群的酸性、中酸性火山喷发-沉积岩系。侵入岩主要以中生代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侵入的中性—酸性岩类为主,其次为基性岩类。

  2、气象水文条件发展趋势

  根据云霄县气象局2000~2020年的气象数据,云霄县的降雨主要集中在4~9月,其中(4~6月)受热带季风影响云霄县进入梅雨季节,一般降雨强度较小,但降雨时间长,过程雨量大。(7~9月)是台风集中出现的时段,每年有4个台风,最多有8个台风(1961年),受台风的影响,降雨多为集中降雨,强度大,根据统计每年(7~9月)平均出现暴雨(50mm/12h)天数5天,2006年最多达15天。(7~9月)也是境内地质灾害发生最多的时段,给农业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

  3、地质灾害现状

  截至2020年底,云霄县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26处,分别为13处滑坡和13处崩塌,威胁群众201户864人。在册高陡边坡点268处(其中2处位于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威胁群众1125户5182人(其中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受威胁群众7户26人)。(见附表2、附表3、附图1)。

  (二)“十三五”防治成效

  “十三五”期间,云霄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胆实践,扎实工作,不断创新,逐步完善,全县未发生地质灾害伤亡事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防治管理制度不断健全

  云霄县已建立了一套较健全的、行之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构建形成以县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全民参与、专业支撑“五位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格局。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办、县自然资源局、县应急局、县水利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调查评价逐步深入

  期间开展了地质灾害详查工作,基本查明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和特征,调查评价精度不断提高,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积极开展年度“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工作,并将所有调查成果录入“福建省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做到“隐患有增有删,信息动态管理”。

  3、群测群防更加夯实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四级监测网络,且“国土资源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已在全县投入运行。所有登记在册点已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并逐步明确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责任。县自然资源局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确定了专业的地勘单位作为辖区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全面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应急处置等工作。县自然资源局还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及应急演练等活动,组织技术支撑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室内授课及野外实地培训等,累计参加宣传培训625人次。

  4、综合治理效果明显

  云霄县人民政府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结合新农村建设等积极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卓有成效。至2020年底,共投入资金975万元。其中:落实搬迁避让点21个,受益群众287户1122人;采用工程治理措施治理了56个点,受益群众344户1760人。通过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房后高陡边坡的治理、搬迁等措施,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较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十四五”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五年。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向系统化、科学化、社会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为社会公众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同时也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1、地质灾害防治面临更高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等明确要求,为新时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开展灾害事故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上述新理念、新要求对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切实提高人民生命安全保障能力。

  2、进一步掌握地质灾害风险底数

  通过多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地质灾害存在较强的隐蔽性、突发性及较高的易损性,之前虽然开展了多轮次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但调查评价精度和覆盖面仍显不够,利用综合遥感技术识别地质灾害隐患能力尚有较大提升空间,高分辨率光学卫星、insar、机载lidar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应用仍不充分。目前,我县地质灾害防治仍以“看住”已知隐患点为主,对区域上的风险识别、评价与管控刚刚起步,风险调查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的充分衔接及风险源头管控不足。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一些重大工程将会逐步向低山、丘陵坡麓和山坡地带拓展,地质灾害隐患将逐步显现,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不容乐观。

  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排查、巡查仅限于在册隐患点和高陡边坡点,地质灾害防治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较低,群测群防人员主要依靠简易监测工具监测地质灾害的变形及发展情况,且难以做到实时预警和迅速反应,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广度和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实时监控反馈及质量管理有待加强,监测预警科技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4、地质灾害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受极端气候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每年不断有新发生的地质灾害需要治理,且一些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高陡边坡点受场地限制、用地纠纷等原因长期得不到治理,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任务任重道远。

  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主线,以“夯基础、补短板、提质效、增能力、强监管”为基调,全面强化地质灾害风险双控、点面结合全域整治、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推动“防”的能力和“治”的标准提升,加快构建与推进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同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格局,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筑牢安全“底板”。

  (二)规划原则

  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以对人民生命安全极端负责的精神,统筹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等工作,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综合治理,降低风险

  坚持“宜搬则搬、宜治则治”、“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通过建设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根据隐患规模、威胁对象、潜在经济损失等指标,综合考虑治理成本、搬迁成本,对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施治理工程、排危除险或避险搬迁,减少在册隐患点数量、受威胁人数、隐患存量。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监测、治理,所在地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县自然资源部门提出治理方案并组织实施;威胁教育、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铁路等设施的地质灾害,由设施的主管部门组织调查、监测和治理。

  3、政府主导,部门共管

  坚持党委领导,强化政府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落实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直接责任。加强政府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合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统筹衔接、科学规划

  注重规划衔接协调,积极做好与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乡镇区域规划以及上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对口衔接,形成编制合力,确保规划“一盘棋”。

  5.坚持依法防灾,科技减灾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从源头上管控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在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实施过程中,探索采用新方法、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工作水平,实现科技减灾。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总目标。在“十四五”期间,建立更加完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坚持改革创新,全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有计划、按步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抗灾能力。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成统一指挥、协调共享、保障有力的新局面,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具体目标

  (1)风险调查评价更加精细

  以“查隐患、夯基础、强应用”为工作重点,在完成云霄县(含常山开发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云霄县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进一步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底数,提升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能力,力争“十四五”期间着力解决“隐患在哪里”的问题。

  (2)应急响应机制更加完善

  以“重预警、强手段、广覆盖”为工作重点,根据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系统发布的预警等级,及时快速有效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预警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充分发挥汛期值守能力,筑牢应急技术支撑;同时进一步完善以县、镇(乡、开发区)、责任单位、村(居)的群测群防网络,群测群防体系更加严密;继续深化“三查”机制,持续深入开展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切实有效化解地质灾害风险。

  (3)综合治理部署更加科学

  以“除隐患、民安居、生态美”为工作重点,根据轻重缓急原则,集中有限资金开展工程治理或排危除险。提高住房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防御工程的针对性。统筹协调生态修复,助力生态省建设。强化组织管理和治理项目动态跟踪监管,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发挥实效。

  (4)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

  以“控风险、筑支撑、强能力”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汛期值守效力,筑牢应急技术支撑。强化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探索规范农村切坡建房等活动,从源头上控制或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云霄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重点指标见表1。

  表1 云霄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重点指标

  类别 指标 2025年目标 备注

  调查评价 1:5万云霄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1个 约束性

  1:1万云霄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1个 约束性

  监测预警 专群结合监测点 34个 约束性

  综合治理 搬迁避让 12户 约束性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 30个 约束性

  风险管控 新发生地质灾害险情处置率 100% 约束性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本《规划》根据云霄县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环境条件,结合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人为活动因素,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漳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基础上,将地面坡度大于8°以上的自然斜坡,按坡度、坡形、垂直高差、工程地质岩组、覆盖层厚度、人工切坡高度等综合进一步划分为高、中、低易发区;其余将地面坡度小于8°的划分为地质灾害非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平原台地、山间盆地、宽阔河谷等不受地质灾害或隐患直接或间接威胁的区域。详见插图4-1-1,云霄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附图2、附表4。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实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经评估论证应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工程项目,要采取有效治理措施,严格落实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时实施地质灾害防护工程,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图4-1-1 云霄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g)

  全县高易发区面积最小,为99.63km2,占全县面积9.46%,成斑状分布,共有13个亚区,编号g01-g13,主要分布于马铺乡(北东侧的大仑村—湖洋村—杨美村—坪水村一带中低山、北西侧的磜头村以西低山、南东侧的青美村—泮坑村一带低山丘陵、南侧的大坪村一带低山)、下河乡(东侧的下河村北东侧低山、西侧的梅林村以东中低山)、和平乡(北西侧的内洞村以北中低山、西侧的棪树村—半岭村一带中山)、火田镇(北东侧的古楼村以北中低山)、云陵镇(南东侧丘陵)、莆美镇(高塘村北东侧丘陵、山美村以东丘陵)、东厦镇(东厦村以北丘陵、东侧的浯田村以东中低山、南侧的白塔村—竹塔村以南丘陵)、云霄县经济开发区(东侧的上杭村—树洞村以东一带丘陵)、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西侧的白竹村以东中山山顶地区)。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地形陡峭,落差大,有一定的汇水面积。斜坡坡脚地带人口较集中,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主要为削坡建房、公路建设、开山种果等。区内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为泥石流、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诱发的自然因素主要为降雨,人为因素主要为切坡建房、修路。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z)

  全县中易发区面积最大,为430.26km2,占全县面积40.86%,呈片状分布,共有17个亚区,编号z01-z17,各乡镇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县域北侧、西侧中低山、丘陵大部分地区,县域中部、东部、南部少许零星分布。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较陡,落差较大,覆盖层厚度较厚。斜坡坡脚及坡麓地带人口较集中,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主要为削坡建房、公路建设、开山种果等。区内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诱发的自然因素主要为降雨,人为因素主要为切坡建房、修路。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d)

  全县低易发区面积336.06km2,占全县面积31.91%,共有22个亚区,编号d01-d22,各乡镇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马铺乡(峰头水库西侧、北侧丘陵地区)、下河乡(北西侧的曲溪村—陂下村一带丘陵地区、中部的石屏村—后山村—下洞村—凤兴村一带丘陵地区、南东侧新湖村—孙坑村—世坂村—新陂村一带丘陵地区)、和平乡(西侧的通贝村—桥头村一带中低山前缘缓坡地带、北侧的上坂村—吉坂村—安吉村一带丘陵前缘缓坡地带)、火田镇(北侧丘陵下部缓坡地带、南侧丘陵地带)、云陵镇(北东侧的下坂村—下城村一带丘陵地区、北西侧台地区)、莆美镇(南侧的坑内-岩仔一带丘陵地区、北西侧的内寮一带低丘)、东厦镇(东厦村以北丘陵、溪塘村—荷东村一带以北中低山、丘陵地区、竹塔村以南丘陵地区、湖丘村—长洋村一带以南丘陵地区)、云霄县经济开发区(西侧的马山村以西一带丘陵、南东侧的三东村一带丘陵地区)、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中部的白竹村—观阳村—埔径村一带以东丘陵地区,不包括管委会西侧低丘)。地貌以丘陵为主,地形较简单,落差较小。斜坡坡脚及山体中下部人口较集中,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主要为削坡建房、公路建设、开山种果等。区内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诱发的自然因素主要为降雨,人为因素主要为开挖扰动、加载。

  4、地质灾害非易发区(f)

  将地面坡度小于8°的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非易发区,全县非易发区面积187.13km2,占全县面积17.77%,共有11个亚区,编号f01-f11,主要分布于平原、台地、山间盆地、宽阔河谷等不受地质灾害或隐患直接或间接威胁的区域,相对高差较小(<20-30m),地势较平缓,自然坡度一般小于8°,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在不进行大范围开挖、堆填的情况下,不易形成地质灾害。除马铺乡以外,各乡镇均有分布。

  专栏一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定义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或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二)地质灾害防治区

  根据《云霄县(含常山开发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最新成果,结合云霄县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地质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可分割性。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稳定性、危害性、危险性等,结合云霄县不同地区的经济建设状况和经济建设规划,本着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分阶段实施的原则,按轻重缓急,制定云霄县防治区划,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及一般防治区(详见插图4-2-1、附图3、附表5)。

  图4-2-1 云霄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

  1、重点防治区(z)

  总面积为106.69km2,占全县面积的10.14%,共有15个亚区,编号z01-z15。主要集中分布在和平乡西部(棪树村、内洞村、泮坑社区等地)、下河乡西部(七高际村、梅林村等地)、马铺乡东北部(胡洋村、粗溪村、坪水村、际头村等地)、南部(大坪村、杉脚村等地)、东厦镇(白塔村、溪塘村、浯田村)、火田镇(火田村、瑞堂村、溪口村)、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白竹村、观阳村)。该区共发育地质灾害点18处,占总地质灾害点数的19.14%。

  地质灾害防治总原则是“以治为主、防治结合”。重点治理对学校、医院、重要交通干线等有威胁的地质灾害点。分轻重缓急逐步治理或搬迁危险性大、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高陡边坡点。重大基础设施修建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强该区内人员防灾减灾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防灾意识和技术水平。对一般地质灾害点均应设立长期监测,同时建立全区可能诱发地质灾害重点地段的巡视制度,并落实具体负责人,建立群测群防和群专结合的网络体系和地质灾害点速报制度,发现灾情迅速上报。

  2、次重点防治区(c)

  总面积为405.38km2,占全县面积的38.41%,共有22个亚区,编号c01-c22。主要集中分布在火田镇北部(白石村、圆峰村、溪口村、大坑村、古楼村等地)、马铺乡北部、南部(枧河村、泮坑村、马铺村、青美村、石芹村、白凤村、宝石村、宝洞村等地)、下河乡西北部(仙石村、金坑村、坡下村、内龙村等地)、和平乡西部(大桥头村、通贝村、谷径社区等地)、莆美镇西部(宝树村、莆下村、莆东村、前涂村等地)、东厦镇(白塔村、逮洋村、东厦村、船场村、浯田村)、常山开发区西部、云霄经济开发区(上坑村、树洞村、益宝山村、上坑村、马山村)、云陵镇(享堂村、下坂村、下城村)、列屿镇(城内村、南山村、油车村、人家村)、陈岱镇(山前村、岱北村、呈安村)。该区共发育地质灾害点48处,占总地质灾害点数的51.06%。

  地质灾害防治总原则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区内人们防灾减灾知识的培训,提高防灾意识和技术水平,集中有限资金,分轻重缓急逐步对潜在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点进行治理,科学规划好工程建设及选址,加强工程项目建设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执行力度,合理规划工程弃渣的堆放和防护。

  3、一般防治区(b)

  总面积为541.01km2,占全县面积的51.37%,共有9个亚区,编号b01-b09。主要集中分布在火田镇南部(水头村、岳坑村、佳园村、后埔村、莆中村、车东村、菜埔村等地)、东厦镇中部(竹塔村、佳州村、洲渡村、荷中村、埭洋村、东崎村等地)、陈岱镇大部分地区、列屿镇大部分地区、云陵镇大部分地区、云霄县经济开发区大部分地区、常山开发区中东部、下河乡西北部(曲溪村、坡下村、后山村、外龙村、凤兴村、下河村、世坂村等地)、和平乡东部(东方村、莆顶村、径仔村等地)、莆美镇东部(中柱村、莆下村、双溪口村等地)、马铺乡中部(客寮村、石芹村、杨美村、马铺村、龙镜村等地)。其中将位于列屿镇刺仔尾的漳州核电站以及火田镇的云霄抽水蓄能电站作为重点防治地段。该区共发育地质灾害点28处,占总地质灾害点数的29.78%。

  地质灾害的防治以防为主,主要是加强该区域内居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不定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展览,提高群众保护环境、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较为严重的局部地段可采用一定的避险搬迁措施和简单的工程治理措施。针对区域内的重大工程(漳州核电站、云霄抽水蓄能电站)应对重点地段设立长期监测,同时建立巡视制度,并落实具体负责人,发现变形破坏迹象迅速上报。

  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一)风险评价

  1、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在已完成的云霄县(含常山开发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基础上,预期开展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进一步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底数,划定风险管控区域,分类分级提出风险管制措施,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提供基础依据和科技支撑。

  2、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核查

  委托具有相关资质地勘单位,继续对云霄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高陡边坡点进行复核调查,动态掌握各点现状变化情况、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并逐点登记建档,提出切实可行的综合处置措施。在此基础上,健全地质灾害排查巡查制度,县政府组织各乡镇(开发区)、自然资源、应急、教育、住房和城乡建设、铁路、交通、水利、通讯、旅游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实时组织开展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的年度“三查”工作,发现险情果断组织受威胁对象提前转移避险,并及时委托技术支撑单位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发现隐患针对性开展防治。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动态清单管理,落实防治责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或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实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提前采取避让或综合治理措施。经评估论证应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工程项目,要采取有效治理措施,严格落实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时实施地质灾害防护工程,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严防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从源头上防范地质灾害。鼓励聘请有资质单位提供以村为单元的地质灾害简易评估服务,指导农村建房科学选址。

  专栏二 开展风险调查评价,掌握风险隐患底数

  1.在已完成云霄县(含常山开发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云霄县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进一步摸清隐患风险底数,争取“十四五”期间显著提高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能力,不断增强风险防控效力,避免人员生命财产损失。

  2.继续对现有地灾点及地灾隐患点进行复核调查,动态掌握各点现状变化情况、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并逐点登记建档,提出切实可行的综合处置措施;强化地质灾害年度“三查”工作,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动态清单管理,落实防治责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落实易发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从源头上防控地质灾害。

  (二)监测预警

  1、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进一步完善县、镇(乡、开发区)、村、点“四级群测群防网”,夯实群测群防体系,落实责任。加强群测群防网络的动态管理,明确群测群防责任人和监测人,配备必要的监测工具,建立岗位责任制,县、镇(乡、开发区)、村、点逐级签定责任书,保证人员到位,信息畅通;监测信息的反馈与处理,应按有关程序逐级汇交,并应编制有关月报、季报和年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在每年地质灾害调查、“三查”中发现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均应纳入群测群防网络,采取防范措施;同时加强群测群防业务技能培训,提高识灾、观测、辨灾、处置、自救、互救等能力。

  2、推广“人防 技防”群专结合监测预警

  推动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与群测群防深度融合,加大自动化雨量站、裂缝计、倾角计、gnss地表位移监测仪器等普适型监测设备安装与应用,充分发挥其实时监测、动态跟踪、快速预警和辅助决策等功能,提高预警信息传递实效,打造立体化、多维度的“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网络。规划期内拟部署34处群专结合监测点(2022年已实施24处群专结合监测点)。

  3、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水平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系统,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风险区域气象观测的规划布局,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精准度和时效性,着重解决“灾害什么时候、什么区域可能发生”的问题。加强部门合作,完善地质灾害预警会商和联动机制,科学研判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当出现3级及3级以上的预报等级时,通过电视台、有线广播等公众新闻媒体,按规定程序公开发布,并根据气象预警等级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见表2。

  表2 云霄县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响应一览表

  预警级别 级别颜色 地质灾害风险性描述 预案启动 提前转移

  对象 巡 查

  一级 红色 地质灾害发生风险性很高 县政府应及时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抢险救灾指挥系统,做好应急准备,派出应急小分队或者包村干部驻点指导、参与防灾抗灾救灾工作。乡(镇、开发区)及时启动《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转移预案》 地质灾害点、高陡边坡点和危险区、易发区群众应转移到避灾点、安全区 乡(镇、开发区)、村(居)防灾负责人组织驻村干部、村(居)“两委”对山边河边、沟谷沟口、工矿厂区、临时工棚等易发区域进行巡查和监测

  二级 橙色 地质灾害发生风险性高 县、乡(镇、开发区)根据险情及时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转移预案》 地质灾害点、危险区群众应转移到避灾点、安全区 乡(镇、开发区)、村(居)防灾负责人组织驻村干部、村(居)“两委”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加密巡查。

  三级 黄色 地质灾害发生风险性较高

  按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部署防灾工作 根据当地雨情险情适时转移受威胁群众 乡(镇、开发区)、村(居)防灾负责人根据雨情组织村(居)“两委”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的监测、巡查和防范。

  备注: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村(居)由驻村干部、村(居)“两委”组织受威胁对象转移避险;受地质灾害威胁的行政及企事业单位,由单位组织员工转移避险;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公路、铁路、水利、学校、医院及临时施工工棚等,由其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转移避险。

  专栏三 完善监测预警体系,风险预警更加精准

  1.进一步完善县、镇(乡、开发区)、村、点“四级群测群防网”,夯实群测群防体系,落实责任。

  2.推动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与群测群防深度融合,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4小时自动、连续、实时、动态的监测和预警,促进我县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提高地质灾害精准预警能力。规划期内拟部署34处群专结合监测点。

  3.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系统,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协作,突出抓好短临预警预报,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到户到人。

  (三)综合治理

  1、积极推进地质灾害搬迁避让

  对工程治理难度大、治理投资费用大于避险搬迁投入的重要地质灾害点,或位于偏远山区且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搬迁意愿强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密集发育区域,因地制宜,结合造福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等,积极推进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搬迁避让,并加强对搬迁安置点选址评估,确保新址不受地质灾害威胁。规划期内,拟完成搬迁避让12户,消除地质灾害隐患3处。

  2、稳步推进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根据宜治则治、因地制宜、轻重缓急原则稳步推进工程治理,实现“隐患治理一个,消除一个”的目标。对调查发现的风险高、险情紧迫、治理措施相对简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投入少、工期短、见效快的工程治理措施,组织排危除险。规划期内拟计划实施工程治理点30处,并尽量争取社会资金实施排危除险工程。

  3、强化建设工程配套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

  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工程项目,或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影响范围内建设时发现可能诱发或遭受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要严格按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单位应严格做到配套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主体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和验收“三同时”。配套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未经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建设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使用。

  专栏四 夯实综合治理体系,有效降低隐患风险

  提升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水平,把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与美丽乡村建设、土地整治、生态移民、造福搬迁等理念相结合,发挥工程治理项目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规划期内,计划实施搬迁安置点3处,合计12户;推进工程治理工作,消除地质灾害隐患30处。

  (四)风险管控

  1、建立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双控管理体系

  探索“隐患点 风险区”双控管理措施,强化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极高、高风险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根据省、市、县制度要求和技术方法,探索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识别、研判、管控、应急支撑、责任落实的风险管控工作机制,构建县、镇(乡、开发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联动联控机制,加快实现汛期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精细化风险管控。

  2、强化汛期值守与应急技术支撑

  完善地质灾害防御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汛期驻守专家队伍建设。完善汛期值守工作制度,提高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准确性,及时传达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启动应急响应,提高汛期值守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加强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提高装备现代化水平,全力配合应急主管部门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处置工作。每年至少开展1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能力。

  3、继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

  开展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和避险技能宣传培训,做到进村、入户、到人。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并结合“防灾减灾日”,印发宣传材料、开展形式多样的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普及地质灾害识灾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等知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和群测群防人员业务培训,增强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和能力。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单位及个人进行评定并给予表彰与奖励。

  4、逐步提高地质灾害应急防治能力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云霄县应急管理局会同县自然资源局、教育、住房和城乡建设、铁路、交通、旅游、地震办等部门编制云霄县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指导全县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适时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和人民群众的防灾自救能力。加强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完善应急值班制度、灾害速报制度、应急调查制度,提高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准确性。提高应急处置流程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5、信息化建设

  继续协助省、漳州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完善县自然资源部门互连互通的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应急值守、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工程治理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为减灾防灾提供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

  县人民政府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严格落实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加强沟通、高效联动。落实属地责任,强化组织领导,推行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度,将防灾责任逐级细化落实到镇(乡、开发区)、村和具体责任人,确保各项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投入机制,加强资金保障

  1、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纳入县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在规划期内,县财政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专款用于地质灾害防治支出,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规划期内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估算见附表1。

  2、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机制。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由各镇(乡、开发区)人民政府提供资金保障并列入年度预算。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受益、谁投资,谁建设、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诱发者承担治理责任,工程建设应将地质灾害治理列入总体设计和工程预算,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3、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广开渠道,多方筹资,争取国家资助,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地质灾害综合整治,构建事权清晰的地质灾害防治多元机制,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资金保障水平和使用绩效。

  (三)强化监督保障,严格考核评估

  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体系,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同时”监管制度,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执法力度。结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下达的目标任务,切实推进各项规划任务的实施,把规划实施作为绩效考核内容,加强考核监督。加强规划实施监测和动态评估考核,适时开展形势分析,评估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

  (四)推动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保障

  强化科技引领支撑,加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培训,依靠科技创新,应用无人机、综合遥感技术、高分辨率光学卫星、insar、地基sar、机载lidar、航空物探等先进科技手段,提升地质灾害技防能力和智慧防灾能力。

  (五)深化宣传学习,提高防灾意识

  将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通过加大地质灾害宣传、教育的力度,使各镇(乡、开发区)人民政府对防治规划的认知度、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及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知识有明显提高。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公益广告、宣传手册、挂图、展板、互联网等融媒体平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和公益活动,组织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营造全社会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六、附则

  本《规划》由《福建省云霄县“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文本、附图及附表组成。

  本《规划》经云霄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实施。

  本《规划》由云霄县自然资源局组织实施并负责解释。

  附表1 云霄县地质灾害“十四五”规划防治项目投资估算表

  序号 项目分类 项目名称 数量 单价(万元/单位) 投资金额(万元) 资金来源

  1 调查评价 1:5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1县 118.8/县 118.8 省级财政

  2 1:1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1县 75/县 75 省级财政

  1 监测预警 群测群防提升 5年 3/年 15 县财政

  群专结合监测预警 34个 8/个 272 省级财政

  1 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 工程治理 9处 230/处 2070 省级财政

  21处 30/处 630 市财政

  搬迁避让 3处/12户 2.5/户 30 省市县

  财政

  1 防治能力提升 应急技术支撑 5年 15/年 75 县财政

  2 应急技术支撑演练 5年 1/年 5 县财政

  3 防治科普宣传 5年 0.5/年 2.5 县财政

  4 应急设备 5年 2/年 10 县财政

  合计 3303.3

  上述费用不包括交通、水利、城建、旅游等其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的地质灾害专项勘查治理费用。

  附表2-1 云霄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 统一编号 位置(乡、村) 灾种 规模 危害等级 受威胁户数 受威胁人数 建议防治措施 责任人 监测人 备 注

  (m3)

  1 350622020010 下河乡金坑村九丘自然村 崩塌 160 一般 3 16 工程治理 吴民森 吴长裕

  2 350622010013 下河乡仙石村长田新墓后 滑坡 38400 一般 14 43 工程治理 张松平 张尧森

  3 350622010014 下河乡仙石村长田大屋后 滑坡 600 较大 7 27 工程治理 张松平 张尧森

  4 350622010016 下河乡三星村赤土自然村 滑坡 35000 较大 3 6 搬迁避让 张连福 张来春

  5 350622010028 马铺乡乌石坑村江头自然村 滑坡 1200 较大 5 22 工程治理 何耀辉 何海水

  6 350622020027 马铺乡乌石坑村乌石坑自然村 崩塌 1200 较大 6 25 工程治理 何耀辉 何茂成

  7 350622020032 马铺乡桥头村石碧寮自然村 崩塌 600 较大 39 166 工程治理 何志祥 何清海 治理中

  8 350622010126 马铺乡坪水村山脸何金顺屋后 滑坡 108 较大 11 43 工程治理 何国安 何凤娇

  9 350622010123 马铺乡坑口村井头自然村 滑坡 2310 较大 6 27 工程治理 罗木泉 罗炎生

  10 350622010140 马铺乡下庵村吴江豆自然村 滑坡 4800 较大 3 12 搬迁避让 何荣金 何瑞坤

  11 350622010157 马铺乡下庵村鹅江豆自然村滑坡 滑坡 180 一般 7 33 工程治理 何荣金 何秀香 新增

  12 350622020141 马铺乡峰头村峰头自然村 崩塌 450 较大 1 4 工程治理 方国辉 方永明

  13 350622010145 火田镇水头村内仓自然村滑坡 滑坡 36000 重大 7 65 工程治理 朱耀松 朱木松

  附表2 -2 云霄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 统一编号 位置(乡、村) 灾种 规模 危害等级 受威胁户数 受威胁人数 建议防治措施 责任人 监测人 备 注

  (m3)

  14 350622020040 火田镇高田村凤竹自然村 崩塌 240 较大 8 37 工程治理 林海明 李连江

  15 350622010139 火田镇白石村庵缸自然村 滑坡 3000 重大 5 28 搬迁避让 何炳木 吴聪明

  16 350622020101 和平乡棪树村吴上海屋后 崩塌 4800 较大 4 15 搬迁避让 吴高武 吴炳峰

  17 350622020021 和平乡吉坂村溪坪自然村 崩塌 1500 较大 6 33 工程治理 方炎福 方其兴

  18 350622020150 东厦镇云漳制冷有限公司厂房 崩塌 160 重大 10 工程治理 方旺清 方春生

  19 350622010052 东厦镇白塔村上路自然村 滑坡 52000 一般 1 2 搬迁避让 吴云坤 吴海金

  20 350622010122 东厦镇白塔村上路自然村 滑坡 38400 一般 14 67 工程治理 吴云坤 吴银河

  21 350622020049 列屿镇青径村径头自然村 崩塌 重大 较大 0 0 搬迁避让 柯联合 柯联合 旧房正在拆除,复垦中

  22 350622010134 马铺乡杉脚村鞍仔坪罗其生屋后 滑坡 4000 较大 26 96 搬迁避让 罗全国 罗其生 已搬迁,旧房未拆除

  23 350622020135 马铺乡杉脚村鞍仔坪罗荣洲屋后 崩塌 4200 较大 20 78 搬迁避让 罗全国 罗荣洲 已搬迁,旧房未拆除

  24 350622020006 下河乡七高际村大砂岗自然村 崩塌 200 较大 0 0 搬迁避让 吴树林 吴树林 已搬迁,旧房未拆除,

  25 350622020007 下河乡七高际村东南側 崩塌 150 较大 0 0 搬迁避让 吴树林 吴文平 已搬迁,旧房未拆除,

  26 350622020008 下河乡七高际村北西側 崩塌 300 重大 5 9 搬迁避让 吴树林 吴林法 已搬迁,旧房未拆除,

  附表3-1 云霄县高陡边坡点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 统一编号 位置 稳定性

  评价 威胁性评价 受威胁户数 受威胁

  人数 防治建议 责任人 监测人 备注

  1 350622120001 马铺乡马铺村洋明自然村吴金发屋后 较差 较小 3 15 工程治理 何天宝 何建芳

  2 350622120003 马铺乡马铺村九组何汉中屋后 好 较小 8 32 工程治理 何天宝 何添贵

  3 350622120004 马铺乡杨美村新寨自然村何火顺屋后 较差 一般 6 29 工程治理 何启亮 何火顺

  4 350622120005 马铺乡杨美村顶楼自然村何福林屋后 较差 一般 3 13 工程治理 何启亮 何福元

  5 350622120360 马铺乡杨美村中楼自然村何林城屋后 较差 较大 3 22 工程治理 何启亮 何林城

  6 350622120008 马铺乡石芹坝湖自然村何铜泗屋后 好 一般 1 5 工程治理 何文泉 何长荣

  7 350622120010 马铺乡石芹村飞凤自然村何荣辉屋后 较差 一般 10 54 工程治理 何文泉 何建金

  8 350622120011 马铺乡石芹村飞凤自然村何清龙屋后 较差 一般 1 6 工程治理 何文泉 何清龙

  9 350622120012 马铺乡石芹村七高山自然村何高级屋后 较差 一般 4 24 工程治理 何文泉 何高级

  10 350622120013 马铺乡石芹村七高山自然村何明金屋后 较差 一般 4 18 工程治理 何文泉 何清圳

  11 350622120014 马铺乡石芹村七高山自然村何福来屋后 较差 一般 4 25 工程治理 何文泉 何丁元

  12 350622120017 马铺乡泮坑村泮坑自然村罗玉英屋后 较差 一般 5 21 工程治理 罗振元 罗振元

  13 350622120019 马铺乡泮坑村泮坑自然村罗继树屋后 较差 一般 6 29 工程治理 罗振元 罗秀凤

  14 350622120020 马铺乡坑口村牛坝自然村罗深火屋后 较差 一般 5 24 工程治理 罗木泉 罗海清

  15 350622120021 马铺乡坑口村牛坝自然村罗坤荣屋后 较差 一般 8 44 工程治理 罗木泉 罗坤荣

  16 350622120022 马铺乡坑口村歧山自然村罗进成屋后 较差 一般 3 15 工程治理 罗木泉 罗荣顺

  17 350622120023 马铺乡坑口村井头自然村罗溪来屋后 较差 一般 2 8 工程治理 罗木泉 罗溪来

  18 350622120024 马铺乡坑口村坑口自然村罗木泉屋后 较差 较小 3 10 工程治理 罗木泉 罗木泉

  19 350622120026 马铺乡坑口村坑口自然村罗添成屋后 较差 较大 12 51 工程治理、重点监测 罗木泉 罗木泉

  20 350622120027 马铺乡坑口村牛坝自然村罗天民屋后 较差 一般 2 9 工程治理 罗木泉 罗宝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098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