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升城市发展内涵

  提升城区发展能级。推进上湖创新区(中意生态园)、新通扬河生态区全面建成,并打造成为省级美丽宜居城市示范点。上湖创新区(中意生态园)突出创新理念,围绕“打造一流的生态、生活和科研环境”总体目标,以“海安城市副中心、创新智造新高地、生态宜居幸福城”三大主体定位为引领,加快建设“区域创新创业集聚区、中意国际合作承载区、城市转型发展引领区、健康宜居生态示范区”,全力建成创新的核心区、发展的动力源。新通扬河生态区围绕打造“北部宜居新城、绿色生态空间、文化传承社区”总体目标,突出绿色、宜居、文化理念,以“历史文化传承、运河使命延伸、公共服务提升、教育优势凸显”四大主体定位为引领,着力打造看得到乡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让人深呼吸的宜居家园。到2022年底,上湖创新区统筹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能源站、同方飞立科创园等项目,加快推进黑龙江工商学院长三角产教融合园区建设。新通扬河生态区加快安置房建设,完成道教文化中心主体等工程,推进金麟甲第步行街等项目。力争将新通扬河生态区和上湖创新区打造成为省级美丽宜居城市示范点,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海安美丽宜居城市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高铁新城,打造城市新增长极。加快西南科教新城开发进度,打造产城融合新样板。开展西大街保护性开发方案研究,延续传统空间肌理,保留城市记忆。

  打造城镇宜居生活圈。满足城镇居民多元生活服务需求,构建全域覆盖、层级叠加、舒适便捷的城镇宜居生活圈体系。到2025年,美丽宜居住区达标率50%以上,建成城市“15分钟社区服务圈”“10分钟公园绿地服务圈”“10分钟体育健身圈”“5分钟便民生活圈”,打造15个具有活力的美丽宜居街区,实现综合服务全覆盖。逐步实施实施海光东路(宁海路至新宁北路)、旺池路(洋港河至宁海路)、汽车站北侧(新宁路至通榆路)等街区整治。针对乡镇,发挥交通互通、资源互用、文化互融、产业互补、经济互动优势,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安排生产力布局及设施建设,依托曲塘、李堡等重点镇,构建30分钟交通圈,辐射带动周边一般镇。

  打造具有生活气息和发展活力的街区。统筹考虑住区和相邻街道的空间场所及设施,对市政设施、景观环境、沿街建筑、历史风貌等要素有机整合,推动住区综合整治与街区整体塑造联动提升。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构建“15分钟社区服务圈”“5分钟便民生活圈”,健全商业、教育、卫生健康、文化、体育、公共活动等居住配套功能。围绕居民生活需求,增补便民设施、完善城市家具、协调街道界面、消除安全盲区、优化慢行交通、提升绿化景观,打造具有生活气息的美丽街道和发展活力的美丽街区。逐步实施旺池路(洋港河至宁海路)、汽车站北侧(新宁路至通榆路)等街区整治。

  凸显历史文化名城底蕴。充分挖掘、整合海安市独特的自然、文化、历史资源,强化对历史街区、名人旧居、文保建筑保护。进一步弘扬红色基因,激活红色资源,打造红色热土,加大苏北第一届参政议政会址、七战七捷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韩国钧故居、紫石墓、海安博物馆、海安红色报纸展览馆等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力度;强化老集镇和历史文化古镇保护,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统筹推进南屏老集镇改造,系统谋划推进西大街、立发古镇等历史街区建设改造;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主题活动,充分挖掘和完善海安历史文化塑造和传播,提升城市辨识度和市民自豪感。

  推动绿色小城镇建设。积极推进小城镇绿色发展,不断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保持山水脉络和自然风貌,采用自然适用且养护成本低的乡土树种进行绿化美化。根据小城镇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尺度,新建建筑应以多层为主,严控高层。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布局公共设施,鼓励公共服务建筑复合使用,因地制宜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引导发展慢行系统,与公共活动场所、服务设施等配套有机衔接,鼓励采用公共自行车、电动车等低碳交通方式。全面提升镇域发展能级,建设各具魅力的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曲塘、李堡致力打造现代化新型小城市。大公加快融入主城区步伐。墩头、南莫、白甸围绕“新鱼米之乡”的时代风貌,建设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彰显时代精神的里下河水乡田园特色魅力区。雅周努力成为全省乡村振兴样板区。

  (三)推动城市绿色转型

  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紧凑型、分布式、组团化空间结构,鼓励建立分组团相互独立又适度连通的能源、供水等生命线系统,优化组团间绿网绿廊布局,构建生物廊道,布局应急避难、灾害避险场所。优先推进城市中心区、历史地段、滨水地区、老旧小区、工业园区等区域小规模、渐进式改造提升,促进空间缝合、功能织补。实施城市生态修复,有序推进城市河湖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城市自然风貌,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和流动性。推动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活化利用,在保持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特色风貌塑造,通过精心设计、精细建造,提升城市更新品质,建设高品质建筑,营造高品质空间。

  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绿色发展。加快城市绿色照明发展,在新(改、扩)建项目中全面应用高效光源,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手段加快推进现有低效高耗照明设施节能改造。积极推广单灯控制、分时分区控制等智慧照明控制技术,加快智慧灯杆应用。加强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大城市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力度,推进智慧化分区计量管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湿地建设,提高出水生态安全性。加强城镇污水资源化利用。强化供排水设施运行节能降耗,推广供排水设施光伏利用、污水源热能回收利用等技术应用,推动设施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优化调整和精准控制设施运行工况。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大力推广应用建筑垃圾、道路废弃物等再生材料。

  加强垃圾分类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持续完善城乡居民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绿化废弃物等大分流处置,稳步推进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细化分类,加强科学管理,注重宣传引导,推动习惯养成,完善长效机制,构建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链条处置体系。

  (四)推进园林城市创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2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