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城区基本消除断头路,咽喉路得到进一步拓宽,交通畅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快速成环、构筑骨架,加快城区快速路网建设,推进通榆路、328国道等道路快速化升级改造,形成老城外围分流快速环路,引导过境交通外围穿越;干路成格、打通经络,重点完善城区南北向骨架道路系统,加快草坝路(河滨路-人民路)、永安南路(东海大道-南海大道)等瓶颈路、断头路改造建设,实施中坝路南延(南海大道-动力大道)等道路的新建扩建工程,强化城市功能组团的衔接;支路成网、疏通血管,结合城市街区整治,加密支路网、打通断头路、提升慢行网、组织微循环,推动海光西路(永安路-小焦港河)等道路建设,通过精细化的交通设计提升整体道路网络运行效率。
构建立体生态绿化系统,城区绿化量显著提升。对照“国家园林城市”和“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创建要求,加大绿色空间建设,建设骑行、步行绿道网络,提升公共空间、滨水空间、园林绿地等空间活力,让人民群众享有便捷高效、绿色健康的出行体验。到2025年,城区新增绿化面积120公顷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3%以上,建成区绿地率40%以上,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以上。
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到位,公用设施种类和布局进一步完善,水环境整治得到长足进步,城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到2025年,城乡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全面建成城区污水处理监测自动化管理机制,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集中收集处理率分别达95%、50%以上,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建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城镇污水处理综合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污水管网盲区进一步缩小,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全面铺开
2035年远景目标。在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建成省级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成美丽江苏海安样板。到2035年,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成文化彰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美丽宜居城市。
第四章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第一节发展重点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城市公用设施“互联网 ”服务平台,提升城市精细化、科学化治理水平。
构建快速便捷交通网络。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构建快捷交通网络,构建街巷微循环道路系统,形成内通外畅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道路通达性,提高城市道路承载能力。统筹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网设施建设,分步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进集成5g基站、智慧城市平台、灯联网、公安监控、道路指示、红绿灯、“多杆合一”的多功能智慧灯杆建设,进一步玩完善市政配套设施。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供应体系、优化住房保障体系、推进既有居住小区品质提升、形成高质量发展机制,有序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改善既有居住小区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基础设施绿色化建设。以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城市为目标,精准谋划城市绿色发展布局,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建设。结合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以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维护等工作为抓手,积极改造提升社区供水、排水、供电、弱电、道路、供气、消防、生活垃圾分类等基础设施,消除路面坑洼破损等安全隐患,畅通消防、救护等生命通道,减少硬质铺装,推进海绵化改造和建设,解决内涝积水问题。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着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切实提高城市生态环境。
第二节主要任务
一、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围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让我们的城市更美丽”的目标,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加强园林城市创建,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品位现代、文化彰显、生活便捷、管理精细”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一)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
市域“一心一轴、四区六廊”的空间格局。“一心”为海安市中心城区,是海安高端生产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重要载体,重点打造科创先导、智造主导的功能完善的核心功能承载区。“一轴”:即以328国道为主的东西向城镇发展聚合轴,串联海安城区、曲塘镇、李堡镇和滨海新区几大重要功能节点。依托综合交通走廊,发挥交通引导的优势,有效串联市域东、中、西片区,加强市域东西向人流、物流交换以及城市功能联系,形成带动市域整体能级提升的主导轴线。“四区”即中心产业集聚区、滨海田园农业区、西北里下河生态农业区以及西南特色农业区。其中,中心产业集聚区以海安城区为核心集聚发展,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物流配送、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并促进传统纺织、服装、机械和化工产业转型;东部滨海田园农业区以老坝港滨海新区为核心,以海洋经济、设施栽培、旅游农业为产业发展方向;西北里下河生态农业区以墩头镇和白甸镇、南莫镇部分地区以及大公镇西北部为中心区,以特种水产、优质粮、蚕桑为产业发展方向;西南特色农业片区以雅周镇和曲塘镇、高新区南部(原孙庄)部分地区为核心,以花卉林果、生态养殖、粮食生产为产业发展方向。“六廊”即沿新通扬运河、通榆河、串场河、焦港河、栟茶河、丁堡河、双楼河及如海运河等八条骨干河道所构成的“四横两纵”生态廊道。
中心城区“一主一副,两轴三组多中心”的空间格局。
“一主”:即主城公共服务核心,即沿中坝路南北向形成的带状城市中心,连接旧城中心和科教新城中心。“一副”:上湖创新区服务副核。“两轴”:南北向围绕中坝路形成的城市生活服务轴、以及东西向沿g328国道形成的创新产业发展轴。“三组”:包括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中部生活服务组团、海安站与新长铁路以东的东部创新开发组团、以及如海运河以西的西部高新产业组团。中部生活服务组团包含旧城区、科教新区和城北新通扬运河生态区三大功能区。其中:旧城区未来发展主要以旧城改造为主,保持旧城商业中心地位,加强旧城整治力度,提升旧城生活服务环境和质量;科教新城是海安新时期新城建设的重点地区,着重以打造城市新面貌、提升城市新功能,完善大型体育设施、文化设施和科教设施等,同时以中坝路为中轴线,延续老城商业体系,形成新旧城市中心轴的延伸。城北新通扬运河生态区围绕通扬运河生态功能的提升,适度布局港口物理产业,着重提出建设成为以江淮文化园、凤山码头为核心的文化产业聚散、大型物流码头以及良好居住生活片区为一体的综合区域。东部创新开发组团结围绕国家级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合铁路枢纽的货运场站及连申线,规划形成集聚高端服务功能和商务商业功能的上湖创新区,并重点以装备、机械、电子、生物、软件研发、纺织等产业为主打造北部物流基地,打造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建设精致物流交易中心和华东大型大宗物资交易区。西部高新产业组团围绕高新区进一步扩大规模,重点形成以汽车产业、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和电子、医药、新材料等新型产业为主的综合性区域,同时配置一定量的高档现代生活配套区。“多中心”指分布于各个组团之中的多个片区级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