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主动推动扬州与南京合作办医办学、设立分院分校、组建医疗教育集团。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消费产品,鼓励社会力量提供连锁化、品牌化养老服务,壮大银发经济。持续推进都市圈文旅协作发展。推动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区域联动发展,联手打造和推介都市圈文化形象。推动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发展,联合推广区域精品线路和特色产品。完善枣林湾旅游度假区交通条件和设施配套,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充分发挥扬州自然禀赋、生态环境与区位优势,在仪征、瓜州、北洲等城市交界地区,择优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片区或乡村,大力发展高端医疗、养生养老、健康服务、旅游度假、绿色食品等产业。

  2.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扬州特色文化、生态环境、教育、旅游等资源优势,在深化发展宁镇扬“小三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与上海、苏南以及浙江等地区在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大三角”。积极主动加强与上海、苏南先进制造业产业项目上的合作,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打造承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人才实训和产业化基地。加强与杭州都市圈中心城市合作,协同发展数字经济。加强与长三角成员城市在健康服务和旅游方面的交流合作,巩固提升扬州在长三角区域健康旅游产业竞争力。

  3.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严格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加强长江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保持长江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持续深化实施“4 1”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和“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推动扬州沿江地区生态持续改善。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任务。按照“退后一公里”要求,科学划分长江岸线保护区和控制利用区,推进沿江化工、电镀、钢铁、造船等重工业有序转移,全力打造沿江绿色产业带,加快实现扬州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探索绿色发展的扬州经验。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城市广泛开展产业、基础设施、市场和要素资源、科技研发、人力资源培训、旅游等领域的分工协作。

  4.加强市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充分对接相邻城市,强化交界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等深度对接,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条件地区可积极探索共同编制市际毗邻地区的城镇圈协同发展规划。加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毗邻地区班线公交化,支持定制客运发展。强化社会治安协同管理,加强重大污染、安全事故等联合管控与应急处置。推动仪征—江北新区合作,支持仪征与栖霞、句容共建长江大保护绿色发展示范区。构建扬镇跨江城市组群,推动省域南北区域联动发展。与镇江共同建设北洲,打造江淮交汇的生态绿洲、跨江生态共建示范区、国际休闲度假目的地。推进扬州泰州高质量协同发展,以产业协作创新为核心,进一步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质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合力打造长三角北翼产业创新大走廊。

  专栏2 扬州泰州协同发展重点

  产业协作创新:着力推进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化工及新材料、海工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产业协作创新,共谋共建沿g40产业创新走廊。

  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北沿江高铁、g328快速干线建设,加快构建城际快速交通路网,共同打造扬州泰州国际机场旅游航空枢纽。

  基本公共服务: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社会保障便利共享、文化旅游发展共荣、文教体卫事业共建共享。

  (二)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1.科学规划国土空间布局。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空间管控边界,高水平编制完成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城镇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科学从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边界和城镇开发边界。以“三区三线”为载体,构建统一规范的空间规划体系,推动形成梯次分明、协调联动、一体发展的城镇体系。统筹全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构建扬州“一核两心、一带两轴、两地三区”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形成网络化、多中心、开放式、集约型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专栏3 扬州市主体功能分区

  优化类城镇化发展区:广陵区、邗江区

  重点类城镇化发展区:江都区、仪征市

  农产品主产区:高邮市、宝应县

  专栏4 扬州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核”:指扬州大都市区,包括扬州市区和仪征城区,强化市域东西向联系,加强仪扬融合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扬州大都市区。

  “两心”:指高邮和宝应两个县域中心,提升北部两个小城市的城市能级与综合服务水平。

  “一带”:指沿江科创产业发展带,壮大沿江发展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配套,高效串联扬州港三个港区,推进优势产业联动互补发展。

  “两轴”:指“宁—扬”科技创新与城镇发展复合轴、“淮—扬—镇”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复合轴,以重大交通通道为依托,培育宁—扬发展轴,促进大都市区各圈层内城镇、产业功能的相互联系与分工合作,提升区域内部关联度和整体竞争力;培育淮扬镇发展轴,强化宝应、高邮、扬州、镇江交通联系,促进扬镇跨江联动,深度融入宁镇扬一体化发展。

  “两地”:指高邮湖-邵伯湖-渌洋湖生态绿心地带和江淮生态绿心地带。

  “三区”:指西部生态农业区、东部粮食养殖农业区和南部沿江经济农业区。

  图4-1 扬州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图

  2.构建城镇协调发展新格局。遵循“壮大沿江、做强城区,统筹县城、弹性发展、精简重镇、分片设置”的原则,构建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形成“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特色镇)—一般镇”四级城镇体系。

  表4-1 扬州市城镇体系与功能定位

  城镇等级 功能定位

  中心城市 扬州中心城区 综合服务型

  副中心城市 仪征、高邮、宝应城区 综合服务型

  重点中心镇

  (特色镇) 丁沟-小纪镇、大仪镇、三垛镇、临泽镇 综合服务型

  氾水镇、曹甸镇 工贸型

  邵伯镇、菱塘回族乡 文化旅游型

  月塘镇、射阳湖镇 生态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8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