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收集系统需进一步完善,重点是督促企业严格纳管排放,城市生活污水治理任务较重、难度较大,是近阶段污水治理工作的重点。污水处理标准提升难度大,随着排放标准的进一步提高,以印染为主的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难度更大,运行成本也会更高。污水再生利用工作进展迟缓,大量经处理后尾水未作充分再生利用直接排入河道,浪费了可利用水资源。
海绵城市推广力度不够,海绵理念未在全市建设项目中自觉融入和实施。
4、环境卫生治理水平仍有待提高
城乡统筹推进垃圾分类,一体化构建分类全过程体系尚不完善,垃圾综合治理能力仍需提高。对标高质量推进垃圾分类和无废城市建设要求,仍需加大力度拓展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园林垃圾、大件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新建资源化处理设施;垃圾分类在末端设施建设的同时,仍需进一步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设施,建立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垃圾清扫、运输、处置管理水平与分类要求还有差距,环境卫生治理信息化、智慧化不足,智治水平仍不高。
5、园林绿地系统特色性有待强化
现状城市绿地总量较高,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8.19%(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为35%)、43.86%(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为40%)、14.6平方米/人(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为12平方米/人)。但是城市各类型绿地分布还不均衡,特色性不强。如绍兴城区缺少植物园等专类公园,其他市县缺少兼有树木(花卉)的专类园(综合公园内)。城市绿地品质有待提高,高品质的综合性公园不多,精品街头客厅、街头公园等建设滞后,缺少具有特色性、文化性、艺术性、地标性的城市级绿色公共空间。老城区社区公园建设尚薄弱,少数居住区尚不能达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在“九湖”景观工程的基础上城区滨水绿地还需进一步完善形成连续的生态网络,进一步加强滨水绿带的公共绿地可达性。绿道网建设还有待加强,还需加快与省级绿道网的融合衔接。
6、城乡燃气工程保障性有待提升
天然气气源主要为省网管输天然气,绍兴市区现状4座门站均从杭甬线输入,气源来源单一。由于管网建设次序、用户分布、大用户发展等原因,存在管网弹性不足、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差、天然气应急储气调峰体系薄弱,城镇小时调峰手段显得单一。应加强lng应急调峰站的建设,城市天然气管网向村镇延伸,提高管道燃气供应的范围。
7、城乡风貌特色品质仍有待提升
城乡风貌仍需整治提升。绍兴风貌特色尚不突出、古城内涵仍待挖掘、治理效能有待提高,城市重要区域、重点节点、城镇、乡村整体风貌距离“整体大美”仍有差距。新时期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和未来社区建设为城乡风貌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绍兴城乡风貌仍需进一步提质扩面,精心营造,实现全方位的整治提升。
8、基础设施智慧化进程有待提速
城乡基础设施数字化、智慧化水平不足,难以满足高效精细治理和智能科学决策的需求。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环卫、智慧停车等智慧市政管理平台有待搭建。各部门开放数据意愿不强,对已开放的数据制约较多、质量不高。
三、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为总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服务民生为路径,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运维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快基础设施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为绍兴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和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范例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机制改革,模式创新
改革创新是加快城市建设的重要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工作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实现政策高效、体制顺畅、保障有力的运作模式,促进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改革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融资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
2、坚持中心引领,城乡统筹
围绕做强中心城区,加快大市区融合发展和新城、古城联动发展,提升中心城区聚集力和带动力。深化全市域协同发展,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均等化,带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向乡镇延伸。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3、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绿色
优先加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乡公共服务,提高设施建设水平和质量,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和管理,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着力形成绿色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宜居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
4、坚持数字转型,智慧发展
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快提升各项城乡建设行业管理数字化水平,推进城市大脑在城乡基础设施领域的智能化应用,着力打造“活力古城,数字绍兴”。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面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水平,构建适度超前、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管理精细、数字智能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形成“城市道路智慧化、供水节水示范化、排水防涝系统化、海绵城市全域化、环卫治理现代化、园林绿地特色化、城乡燃气保障化、轨道交通网络化、城市风貌品质化”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格局。
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1、城市道路智慧化
加强城市道路及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和等级级配,加快形成以快速路网为骨架、主次干路网为主体、支路网为补充的衔接便捷、运转高效的城市路网体系。至2025年,实现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4平方米以上,城市建成区平均道路网密度提升至6.6公里/平方公里。积极运用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建设管理向智慧化、精细化发展,全面提高城市道路及设施建设管理水平,为城市大脑平台应用提供基础条件,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管理机制,推进智慧停车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显著提升公共停车设施的运行效率。“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增公共泊位1.1万个。逐步推进地下管廊建设,力争5年内建设完成综合管廊20公里。
2、供水节水示范化
切实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扩大城镇供水服务范围,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推进节水示范城市建设,加强公共供水系统运行监督管理,建立精细化管理平台和漏损管控体系,降低漏损率。继续完善城乡供水管网,至2025年,确保城市建成区周边有条件供水村庄全部纳入城市供水范围,市区供水管网漏损率稳定在8%以下,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并建成覆盖全市的智慧水务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