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县域联动、村域联动。打破县(市、区)域、村域界线,根据各区域地形地貌、人文积淀、产业特色,建设“瓯江山水诗路风情带、莲都农旅融合风情带、青田之窗风情带、缙云括苍新韵风情带、遂昌红绿融合风情带、松阳松古茶香风情带、龙泉青瓷文化风情带、庆元诗画边邑风情带、云和最美梯田风情带、景宁畲乡民族风情带”等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推动丽水各县(市、区)、村庄联动协同发展。
——合理布局花园乡村生活空间。遵循丽水乡村传统肌理和格局,尊重乡村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生活习惯的传统依存关系,以提升生产服务功能和生活品质为重点布局乡村生活空间,科学布局乡村居民聚居点,优化居民点规模和集聚形态,划定空间管控边界,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明确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赋予传统民居更多当代建筑景观语言,引导形成布局协调、规模适宜、功能齐备、整洁美观的生活空间,筑牢人民美好生活之基。
4.特色塑造花园形态
——花园村庄。挖掘村庄个性和特色,对村庄风貌进行整体控制,对影响村庄风貌的建筑、断墙残壁、坍塌屋顶等进行整治。建设美丽林相,保护村内古树名木,配置灌、草、花,打造花园式景观。利用花园、菜地、乡土树种等进行植物造景,对村庄周边、公共休憩场所及房前屋后等地块进行绿化、美化、景观化,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5%及以上。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庄主入口、小公园、小广场等重要节点和区域,打造景观小品及围墙、护栏、花坛、步行道、休憩小品等设施,以“绿化—美化—多样化—艺术化”的模式,提升村庄环境的艺术性、趣味性,展现乡村文化特色。
——花园田园。利用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对田间、地头、沟渠边的裸土荒地进行绿化美化,打造兼具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的美丽田园。对种养大棚、农业生产管理用房等设施进行整治,外观设计、色彩风格与自然环境协调。在田园区域范围内或周边范围建设休闲体验设施,开展创意农业、农事体验、采摘体验、加工体验等活动,丰富田园特色体验。
——花园庭院。对人口居住集中区域范围内50%及以上的农户开展庭院提升美化工作。以“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为原则,利用花木草类、果蔬、中草药等对庭院进行绿化美化,运用生产、生活中废旧物品再次利用、创意点缀打造景观小品。
——花园民宿。在村域范围内50%及以上民宿的公共空间进行草花花境、滨水花境、岩石花境、墙垣花境等多种形式的花境打造。结合民宿的主题特色和周边的地域特色、文化民俗,提炼并植入民宿花境空间,营造干净整洁、自然生态、和谐美观且具有文化特色的民宿公共空间。
——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对连接历史文化节点、精品民宿、休闲农业基地、旅游景点等重要发展节点的道路,通村公路,河流,环库区以及绿道、廊道沿线进行路域、河域的环境提升。对有一定绿化基础的道路河流沿线,开展增色添彩,融入地方特色文化,提升景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有相”;对原为裸土、坡道的道路河流沿线,采用乡土植物、花卉等进行裸土美化、边坡改造、增绿复绿,以繁花植被点缀。
5.全面开展“微改造”行动
坚持民生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根据“微改造”概念制定“微改造”项目清单,因地制宜对传统建筑风貌、公共节点、配套设施、花园庭院、花园民宿、花园田园等开展“微改造”,全面系统梳理花园乡村“微改造”示范项目的点位、改造内容等,积极探索丽水特色的乡村“微改造、精提升”路径。擦亮村庄门户,打造文化性足、设计感强、辨识度高的村庄景观门户;打造精致景观节点,结合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等项目,加强对古民居、古树名木等“古字号”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注重小溪、小巷等“小字号”的景观节点打造,结合地方乡土特色、文化特色或产业特色,打造文化景观节点。规划期间,全市累计微改造100处示范性村庄门户、100处示范性精致景观节点。
(三)集约发展的美丽经济业态
6.多角度融合培育美丽经济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丽水茶叶、水果、食用菌、蔬菜、中药材、笋竹等良好的生态农业发展基础,聚焦产业融合,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康养农业、创意农业、自然研学、农产品加工等,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依托特色文化、特色自然景观、特色气候、特色美食小吃、传统村落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举办24节气节庆活动,提升优化“丽水山居”农家乐民宿;大力发展农遗经济,组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联盟;加大乡愁产品的挖掘,推进缙云烧饼、遂昌长粽、庆元黄粿、查田馄饨、英川粉皮、畲族乌米饭等“丽水味道”传统特色小吃创新发展。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推进数字经济与乡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建立电商运营中心、培养农村直播带货达人等方式,推动农村电商发展。
——美丽花园赋能乡村产业。以环境提升带动产业发展,以花园乡村的优美颜值、优越制度带动乡村生态产业、文创产业、康养产业、休闲旅游产业等产业的协同发展,为乡村产业注入新动能,助推美丽花园转化为美丽经济。
7.多元素发展乡村夜间经济
充分发挥丽水乡村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丰富、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等乡村自有特色优势,利用现代科技、创意、艺术等手段构建具有乡土风味的“夜游、夜食、夜购”产品体系,探索具有丽水特色的乡村夜间经济发展模式。
——提升夜游乐趣。通过“乡村自然资源 科技”打造田园夜景,依托乡村蛙鸣、花海、森林、茶园、河流等自然资源,利用灯光、造景、多媒体投影等各手法,以体验为主线,打造和白天迥异的夜间景观,还原乡野气息,为游客带来丰富的乡村夜游体验。打造一批独一无二、本地文化色彩丰富的品牌展演活动,如乡村春晚、村歌、村舞等乡土表演,凝聚人气。
——拓展夜食市场。以品味生态自然的乡村美食为主,利用地方传统工艺加工制作,并使用地方特色的“土”器皿,突出本土性。结合夜市或独立建设成一片极具特色的深夜食堂美食餐厅,延长营业时间,开展与美食相关的活动,增强美食体验的新鲜感,将乡村夜食体验打造成带动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
——营造夜购市集。以本土文化元素作为支撑,在集镇、村民广场开办各具特色的乡土产品市集,为游客带来具有乡村特色的购物体验。
8.多元化培育产业经营主体
统筹布局乡村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产村融合平台,培育省级休闲乡村、省级农家乐集聚村、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产业平台。因地制宜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集体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新型产业联合体等多元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效应;鼓励浙商、丽商、华侨、台商和大学生等主体投资开发农业产业,创办农业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发挥山海协作、浙商回归、华侨要素回流等各种载体的作用,招引经济实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大、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好项目。依托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丽水农民学院)和丽水市委党校、丽水学院、丽水电大等市级乡村振兴讲习所,精准引领专业培训,以实训基地体验式教学,依托农民学校和乡村振兴讲习所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农民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