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数字化党政人才队伍。加强政府数字化改革人才培养,加大对数字化专业人才的招录力度,建设数字化党政人才梯队。依托知名高校或社会组织,普遍开展数字化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培养“红绿”融合党政人才。将浙西南革命精神纳入党政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主题党日、党性教育基地等载体进行专题学习,深化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研究阐释、宣传普及和价值转化激励,助推“红绿”融合发展。提升党政人才素质和能力建设。强化党政干部综合能力培育,制定党政干部培训计划,高质量开展党政人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训和经济管理、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法治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数字化建设等专题培训,全面提高党政干部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完善干部成长选育管用全链条工作机制,加强年轻干部的培训实践与选拔培养,通过搭建重点工作专项考核等比拼平台、山海协作等考验平台,帮助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增长才干。到2025年,共选派300人到各级党校培训学习。

  (六)“菇乡新农”壮大工程

  壮大新时代高素质农民队伍。以农民素质提升为抓手,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农创客培育计划,围绕现代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乡村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生产人才、农村二三产业经营人才和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加强乡村科技人才培育。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一批公共管理、农业科技、产业创新、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乡村振兴领军人才“上山下乡”,培育一批经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的新时代科技型乡村企业家。深入推进青年和乡贤回乡。建立健全农村“两进两回”机制,积极开展“智力返乡”“乡贤回流”“家燕归巢”等“庆才回归”活动,引导有志投身乡村振兴的农创客、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离退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等加入乡村振兴队伍。到2025年,全县新增农村实用人才2000人,派遣科技特派员100名以上,乡村科技人才达到2500人。

  (七)“菇乡骨干”支撑工程

  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深化“一专多能”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开展硕士层次“双学科”复合型中学教师培养试点。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培育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推进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卫生健康人才引进、培育、管理、名医工程等五项政策,加强儿科医师、公卫医师、中医师、影像技术人员等紧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医、教”协同发展机制,健全医学继续教育制度,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社会工作入才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参加高级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评,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社会治理与社区服务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到2025年,新增医疗定向委培生100名以上、紧缺专业人员不少于10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达200人,建设2家乡镇(街道)社会示范工作站。

  四、构建新时代科技创新体系,打造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引擎

  (一)特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工程

  以提升服务企业产业的实效为根本,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行、多方参与,突出规划引领、开放协同、系统集成、机制创新,加快打造具有诸多迭代效应的新型创新载体,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特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立足竹木、铅笔两大传统优势制造产业,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综合体”的建设目标,全力推动竹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成全省标杆,积极加快铅笔产业省级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培育。以生物科技为引领,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创建省级生物科技(食用菌)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食用菌生物科技浙江省研究中心,奋力打造浙南闽北生物科技科创走廊。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或其他第三方专业化运营单位服务建设的作用,研究制订综合体运营单位考核评价办法。以kpi指标体系推动完善综合体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围绕提升集聚资源能力、科技服务能力、产业支撑能力,着力打造一批集创意设计、研究开发、技术中试、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专精特新”特色化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引擎。到2025年,建成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家,培育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家,打造省级标杆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家。

  (二)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育成平台工程

  围绕与创新创业互动融合,加快建设一批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专业服务水平高、创新资源配置优、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打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创业生态。大力建设专业孵化器集群,引导孵化器、众创空间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支持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细分领域建设平台型众创空间。推进生产要素高度集聚、配套功能高质集成、优质资源高效集约,形成与创新生态、产业生态交互的创业新场景,培育形成更多具有颠覆性的新企业、新业态。到2025年,建成省级众创空间1家,市级众创空间2家,科技园3家。

  (三)国家公园文创大走廊工程

  依托“一带三区”发展格局,借力百山祖国家公园“金字招牌”,强化数字赋能,围绕经典文创区域特色发展推进科技创新,积极构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新机制,携手龙泉打造环国家公园文创大走廊,建设世界经典文创高地。依托香菇小镇,整合香菇、廊桥、古道、青瓷、竹木、进士、方言、月山春晚等文化资源,传承宋韵文化,聚力打造文创特色小镇群,构建经典文创策源地。聚焦农特产品、地方名点、传统手工艺品,强化文化创意设计,创新推出的“庆元伴手礼”,打造多元文化融合、创意经济活跃的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培育“庆元香菇”经典产业,持续举办“香菇文化节”,促进农文商旅融合发展,创造独具特色的消费新热点,打造世界菇业朝圣地。培育竹木和铅笔产业创业、创新、创意设计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庆元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街区和行业“隐形冠军”企业。

  (四)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加速实施新一轮“双倍增”行动计划,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建设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高精尖企业集群。加快培育三大产业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重点行业研发中心、博士后和院士工作站等高水平研发机构,提高特色产业创新支撑能力。以竹制品行业“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分行业示范试点为契机,建立区域性智能制造应用服务中心,率先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装备。创建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双枪竹材重点企业研究院提档升级。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5家,增长50%以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200家以上,增长80%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数量分别达到16家和6家,完成翻一番,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实现新突破,力争达到55%以上。

  (五)产学研深度融合工程

  深化企业与院校的合作,提升与大院名校的战略合作水平。谋划与上海宝山区、长三角研究院的科技合作。挖掘与浙江大学、浙江省中医药大学、西湖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和研究机构的战略合作深度。推动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研发和技术转移机构,加强研发创新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制等。支持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统筹协调做好核心技术攻关、企业研发服务、成果孵化转化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一体化融合创新。推进科技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功能区与高校院所建立长效对接机制,加强联系交流,打通企业承接转化重大创新项目的通道,加快形成新产品和新业务增长点,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32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