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农业经营主体联动发展。有序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支持小农户逐步升级成家庭农场,建强做实农民合作社,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并通过“公司 农户、公司 合作社 农户”等形式,与小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探索出了一整套“户转场、场建社、社升企、企上规”的梯度发展机制,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质增量。到“十三五”末,全区建有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22家,农民合作社18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市级以上农业休闲示范点9家,星级农家乐12家。

  六、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加快农机、农技和农艺融合,加快适应性农机推广,农业机械化和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到“十三五”末,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2台,联合收割机18台,粮食烘干机34台,植保飞机21架,农机总动力达12万千瓦,农机合作社达23家,基本形成了耕种收脱运烘“六统一”的全服务链条,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8%。依托科教资源优势,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智慧农机发展势头良好,实施“互联网 ”项目18个,覆盖农业物联网、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手机app、无人机植保、农产品质量追溯等,机械强农步伐大幅迈进。

  七、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不断夯实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三变”改革成效,推深做实农村基层党建“一抓双促”工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任务,完成了清产核资数据录入平台建设和数据资料汇总上报任务,67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已经进行赋码登记。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上,加快编制镇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探索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形式,创新村级集体闲散资源资金盘活利用模式,推动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增收。到“十三五”末,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有21个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达到经济强村标准。

  八、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深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部分乡村和城区的人居环境已相差不大。全面完成农村“厕所革命”,在全省率先建设了城乡一体化的环卫保洁体系,在小庙镇、南岗镇、井岗镇各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回收中心19个、回收点34个。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完成所有村民组“五清一改”任务,小庙镇区雨污分流改造已经启动。全面排查农村各类“小散乱污”企业,落实网格化监管责任。完善河(湖)长制工作机制,推进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建设和“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新增造林一千多亩,从2019年起,乡村道路绿化增加了20.5公里,实现了乡村全面增绿。

  第二节 发展环境

  总体上看,“十四五”时期全区城郊型农业农村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周期性问题交织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发展机遇、挑战并行,优势、劣势并存。

  一、发展机遇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总抓手。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同愿景和共同行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中央、省、市和蜀山区政府会将农业农村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业态创新、主体培育、乡村建设等方面将会给予更加有力的支持,资金、人才等现代要素也会加速向农业农村集聚,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更大机遇。

  (二)合肥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建设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合肥市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已成为城市名片。随着“1331”城市空间战略深入实施,合肥市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会显著增强,到“十四五”末,合肥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200万,gdp达到1.6万亿,将打造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城市居民对绿色优质农副产品、休闲食品、文创产品和休闲观光、康养体验等的需求将会呈指数级增长,这为蜀山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创新农业产业业态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当前,农业前沿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生命健康、共享经济与农业加快融合,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蜀山区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科教人才资源优势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重要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有利于依托科教资源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健康农业、现代种业、创意农业和涉农服务业快速发展,在高端消费、健康养生、清洁生产、绿色物流和遗传育种等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

  (四)农村改革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内生动能。“十三五”以来,合肥市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三变”改革、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等,多项改革被列为全国、全省改革试点,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培育了一批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项目,形成了一批承载城乡要素跨界配置的有效载体。受益于合肥市农业农村改革和试点政策,蜀山区农业农村发展有望在设施农业用地保障、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土地集约使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资源要素盘活利用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二、发展挑战

  (一)“大城大乡”发展格局带来的挑战。合肥市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具有鲜明的“大城大乡”特征。蜀山区作为合肥市中心城区,城区、乡村面积都很大,尤其是小庙镇所辖的20个村,2013年才整建制划归蜀山区,占区域面积近1/3。总体来看,蜀山区城区对乡村辐射能力还相对较弱,对乡村资源要素虹吸效应明显,农业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休闲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作为支柱产业,对农村宅基地盘活和配套设施、附属设施用地需求强烈,但合肥市并未被列入安徽省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土地要素制约短期内难以根本破除。

  (二)生态约束对农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挑战。蜀山区所辖“三镇一区”很多区域处于水源保护区,尤其是,井岗镇、南岗镇、蜀山经开区很多地区更是处在一级和二级水源保护区之内,受环保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刚性约束,蜀山区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受到明显制约,尤其是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土地用途更是受到严格管制,极大制约了蜀山区尤其是南岗镇、井岗镇、蜀山经开区的农业转型升级。

  (三)农地“非农化”“非粮化”管控带来的挑战。“十三五”期间,蜀山区经果林和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较快,苗木种植占用了相当比重的耕地。随着国家对农地“非农化”“非粮化”管控趋严以及苗木市场的日益饱和,苗木经营效益明显下滑,蜀山区农业产业结构亟需优化,苗木种植规模亟需适度压缩,高质量耕地亟需找回,但在省市政策不明确和退出补偿相对有限的条件下,退林还耕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

  (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带来的挑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城乡居民对农产品不仅强调数量需求,更加突出质量需求,对绿色和有机农产品需求更为强烈,对农业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非食品类需求也更为旺盛。目前蜀山区所能供给的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和所创新的农业业态与模式还滞后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速度,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需求将是“十四五”期间蜀山区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命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37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