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优势
(一)资源禀赋优势。蜀山区地处江淮丘陵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形多变,境内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低洼平原三种地貌,光、热、水资源丰富,土壤以黄棕壤、水稻土为主,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自然资源丰富,生物资源、药材资源和旅游资源丰沛,特别适宜发展优质粮油、设施果蔬和休闲观光农业。
(二)科教人才优势。合肥市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四大科教城市之一。蜀山区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区内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合肥市科教文卫集聚区,科教资源富集,人才优势明显。近年来,合肥市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性人才引进政策,各类高新技术人才加速向蜀山区流动聚集,为推动蜀山区智慧农业、健康农业、现代种业和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等提供了科教和人才支撑。
(三)区位交通优势。蜀山区是合肥市西部组团核心城区,毗邻新桥国际机场临空产业园、六安新城,区位优势明显,具备天然消费市场。“十三五”以来,合肥市地铁建设和城际高铁建设进入快车道,合肥都市圈一小时半径圈不断扩大,环巢湖国家级旅游示范区与蜀山区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了联动发展。“十四五”期间,合肥市地铁建设进程还将进一步加快,规划中5条途径蜀山区的地铁线将建成通车,蜀山区立体交通线路将全面贯通,城乡互联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四)经济发展优势。蜀山区作为合肥市主城区重要板块,产城融合起步较早,第二、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镇域经济相对较强,南岗镇和井岗镇连续多年入选全国百强乡镇,排名不断靠前,小庙镇2020年也步入全国百强乡镇行列。2020年,蜀山区gdp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18亿元,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提供了有效支撑。“十三五”期间,蜀山区围绕打造城郊型现代农业,培育和引进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了一批新产业新经济,创新了一批新载体新模式,为产业业态持续创新提供了产业基础。
四、发展劣势
(一)全产业链竞争力不足。农业发展仍然存在业态同质化、规模体量小、结构单一和产业链短等突出问题,全产业链竞争力不足。粮油、蔬果、花卉产业规模较小,加工、烘干、仓储和物流等环节薄弱,农文、农商和农旅结合不紧、循环不畅,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仅为3:1,对种植业引领作用不强,服务环节增加值占农业总产值不足10%,尤其缺乏起点高、规模大和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基础设施短板仍未补齐。蜀山区“三镇一区”还不同程度存在农业基础设施欠账问题,尤其是小庙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更是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南岗、井岗镇等部分园区通电、通网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部分新建园区内的道路通行、给排水条件仍有待加强。随着乡村业态创新和三产融合加深,对厕所、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而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适用业态创新需求,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明显不足。
(三)农村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虽然蜀山区试点和实施了多项农村改革,但囿于相关政策制约,一些改革并不彻底,亟需深化。蜀山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虽全部完成,但改革成果如何利用、集体资产如何盘活仍需探索。虽在43个村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但大部分合作社都不具备经营功能,如何丰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形式、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仍需探究。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虽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如何盘活农村宅基地并与休闲观光、运动休闲、养生养老产业有机结合仍需进一步探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紧抓运河新城列入合肥市五大重点发展片区的重大机遇,充分考虑主城区西扩、生态涵养和市民休闲观光的需求,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按照“领跑全省、在长三角争先”的要求和“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聚焦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着力将蜀山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城郊型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样板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迈向具有竞争力的中心城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节 发展定位
城郊型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样板区。以都市农业、精品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科技农业为发展方向,突出发展优质粮油产业,转型发展苗木花卉产业,提升发展瓜果蔬菜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发展涉农服务业,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与采摘体验、运动休闲、研学教育和养生养老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完善利益链,加快推进“四链同构”,培育农业产业发展新优势。
乡村振兴示范区。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打造合肥“西郊公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五年行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分类推进乡村发展布局调整,推进城郊型乡村多极组团发展,加快推动美丽乡村中心村向自然村延伸覆盖,因地制宜打造主题化村落和乡村cbd,建设城市居民“第二居所”,加快形成“一镇一韵”“一村一景”全域景观化格局。
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统筹区域内产业、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发挥乡镇链接城乡的节点作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深化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资金、人才等各类要素返乡下乡,形成双向流动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
共同富裕先行区。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基本建立创新驱动的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模式,基本建成优质均衡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群体共富、城乡共富、区域共富、物质精神共富,持续增强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全面实现转型升级,城郊型都市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不断健全,产业业态持续创新,农村改革持续深化,美丽乡村“全域美”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基本形成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城郊型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
——粮食生产能力更加稳固。到202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维持在4.5亿元,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5万亩,生产能力稳定在3.5万吨,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1.5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5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60%。
——生产体系持续提升。到2025年,设施农业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5万亩,连栋温控大棚规模达到20万平方米,经果林面积达到0.5万亩,花卉苗圃种植园达到18个,林下生态养鸡规模达到120万只,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功能分区,推行精品产区发展模式,打造8个“一村一品”“一园一业”微型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