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2年1月30日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前 言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建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对于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意义重大。北京城市副中心坚持创新发展,强化科技引领,对高水平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质量打造北京重要一翼,高标准推进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影响深远。
“十四五”时期,为更好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打造首都新的增长极,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在充分研判“十四五”时期发展形势基础上,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谋划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与形势
“十三五”时期,城市副中心扬帆起航,紧抓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科技助力城市和民生事业改善作用日益凸显。专利申请量31802件,专利授权量20814件,均达到“十二五”末的2.6倍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379.1亿元,较2015年增长超4倍。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开园,中关村通州园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机构等创新平台增至38家,高新技术企业较“十二五”末增加631家,达1040家。科技助力城市建设提速,初步建设城市“智慧大脑”,实现城市交通、政务服务、民生改善等方面智慧化管控。实施科普专项127项,累计开展科普惠民活动300余场,受众近6万人次。与朝阳、西城、海淀开展“三区三园”结对发展,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批复实施,与雄安新区在资源互通、人才交流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重要“一翼”,在首都新发展格局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副中心发展的第一动力,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机遇看,新发展格局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频共振,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同向发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两区”建设同步前进,城市副中心创新能力与城市功能建设同力而为,为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从挑战看,着眼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支点、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的要求下,城市副中心创新资源仍然缺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明显不足,科技创新活力有待加强,科技引领产业升级作用亟需释放,体制机制创新改革迫在眉睫。
综合分析判断,未来五年是充满风险挑战的五年,也是面临重要机遇的五年,在此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将有助于城市副中心准确把握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超常规力度谋划科技创新发展。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要求,把科技创新摆在建设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的引领支撑作用,以加强企业创新为着力点,以应用场景建设为牵引,以“数字经济 城市科技”为主线,围绕将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具有数字化特征的城市科技创新高地这一个目标,促进副中心城市品质、产业能级、创新水平三个方面提升,实施“聚要素、搭场景、促升级、优环境、强协同、国际化”六大工程,促进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场景应用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为侧重点,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一核两翼”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高点定位。充分认识城市副中心在北京“两翼”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意义,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坚持世界眼光、国际一流,突出特色,以数字化为特征,吸引和培育一批高端科技创新要素,加快形成集聚效应。
2.坚持区域协同。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建立健全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三城一区”、北三县等区域的创新协作机制,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构建创新联动发展新格局。
3.坚持应用示范。以应用促创新,以应用促发展。突出城市科技特色,不断拓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场景,牵引前沿技术迭代升级、助推成果落地转化。推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参与的应用场景共建共享格局。
4.坚持改革创新。以“两区”建设为契机,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大改革突破力度,在人才引进培养和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先试改革举措。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设具有数字化特征的城市科技创新高地。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作用凸显,新场景应用示范效应明显,区域协同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国际化发展迈出新步伐,科技创新助力城市发展和民生改善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