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在“十四五”时期,要坚持把依法治水管水,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摆在突出位置,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强化河湖管理与保护,创新水务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加强基层水务队伍建设,提高基层水利管理与服务能力,全面推进智慧水务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构建有利于增强水利保障能力,提升水利管理水平,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完善各项水利制度体系。
三、“十四五”水务发展总体思路及目标
3.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宁河区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兴水重要讲话、在津考察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全市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依托宁河区“一一二二”工作举措,坚持绿色发展、系统治理观念推动宁河水务高质量发展,把水安全风险防控作为工作底线,着力补齐水务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强化涉水事务监管,激发水务发展效能,显著提升水务行业监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全力推进水务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为建设“美丽宁河”提供强有力的水务支撑和安全保障。
3.2 基本原则
3.2.1 坚持节水优先、量水发展的原则。
严格全面落实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根本方针,长期深入做好节水工作,立足区情、水情,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深入发挥水的约束引导和服务保障功能,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2.2 坚持空间均衡、统筹协调的原则。
坚持把水资源作为先导性、控制性和约束性要素,统筹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等多种水源,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基本协调,促进城乡水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联系,统筹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减小或消除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水务基础设施差距。从全局综合目标出发,系统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防洪减灾与水生态修复、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进行系统深层次治理。
3.2.3 坚持系统治理、多措并举的原则。
合理安排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的重大工程布局。系统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防洪减灾与水生态修复、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农村,加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系统监管。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采取“蓄、引、提、调”等工程措施,制定节水用水、水环境治理、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等综合管理的政策措施,保障用水安全。
3.2.4 坚持两手发力、改革创新的原则。
坚持以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进改革,突破现状,破除制约水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在水权交易、污水处理、水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协同作用,依法治水管水护水。突出水务科技创新的技术保障和引领作用,扩展高新技术的应用面,融合水务发展科技元素,推动水务发展。
3.2.5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原则。
积极争取中央和市级资金,加大公共财政对我区水务发展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形成政府和社会协同治水兴水的合力。
3.3 总体思路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新时期治水思路,适应治水主要矛盾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变化,在宁河区“十四五”时期提出的“一河一海一城”发展格局和“大水大绿大美”生态目标的新发展和新要求下,助力实施宁河区“一一二二”工作举措和打造“一海一城、两区两带”的建设目标,以问题和规划目标、规划指标为导向,全面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改革创新提效能”的水利工作总基调,转变治水理念,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从被动应对水灾害转向主动防控水安全,从注重解决单一水灾害问题转向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等问题,从以工程措施为主转向为综合运用工程与管理措施,有序实施区域水网建设,着力补齐水资源配置、城乡供水、防洪排涝、水生态保护、水网智慧化等短板和薄弱环节,强化涉水活动监管,构建节约高效、保障有力、人水和谐、风险可控的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大力提升宁河区的水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节水优先。坚持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创新发展高耗水产业变为低耗水产业。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监控管理考核力度,推动各行业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发挥市场对水资源的配置作用,推动各行业节水,建立全社会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保障城乡供水。以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抓手,以外调水和当地水联合调度为重点,完善城乡供水体系,保障供水安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高效利用外调水,统筹用好再生水,科学利用淡化水。积极防范供水风险,特殊年份实施应急调水工程或启用地下水储备水源,全力保障城乡供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