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水旱灾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提高水旱灾害的防御保障能力,健全完善各级防汛责任制度;实施河道堤防达标治理、排水管网改造提升等一系列防灾减灾工程,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巩固防洪屏障;提高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联动,健全联合指挥、信息共享、统筹调度的联动配合机制,科学增储防汛物资,努力构建“防得固、蓄得住、排得出”的防汛体系。
改善生态环境。加大初期雨水利用程度、增加河湖水体流动性,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和运行负荷、强化污染源监控,改善城乡的水环境质量;以实施七里海湿地修复和水系连通循环为抓手,以河流生态廊道建设为依托,保障生态用水,修复水体自净能力,维护河湖健康;通过压采、控沉管理、超采区综合治理等措施逐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实施生态补水,逐步恢复地下水位,加强水土保持,构筑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
提升水务管理。全力构建城市供水、排水、水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监管体系,形成统一的监督管理和问责机制。以河(湖)长制工作为载体,加快建设智慧水务一张网,推进完善水务监管体系和提高水务监管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以制度创新完善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完备的法规体系,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构建智能化水行政执法体系,提高执法效率与规范化水平。严格依法治水,完善水事矛盾纠纷预防调处机制。以人才为支撑,以科技为引领,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建立体制顺畅、运行高效、规范有序的水务管理服务体系。
发展水文化。以开展水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打造精品水文化工程为重点,加快发展水文化事业和水文化产业,构建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的水文化体系,提高全社会的水生态文明意识,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
3.4 发展目标
规划到2025年,全区水资源统一调控和统筹利用、增蓄能力明显加强,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进一步完善,保持较高的用水效率;加强水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城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建设、污水污泥再生水改造提升,健全排水监测体系,开展全域水质提升工程,实现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增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全域水生态系统,切实保护好七里海湿地,蓟运河、潮白新河等主要河道生态功能得到综合治理和基本修复,完善区域水循环系统,实现水系互连互通,增加河道生态水量,展现“湿地水乡”美景和文化,实现“大水大绿大美”的生态目标;力争防洪除涝基础设施达标建设基本完成,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应对水灾害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完善河(湖)长制体制机制,保障河湖生态安全;现代水务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水务协同管控能力明显提升,规范化水务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智慧水务”体系。构建起配置均衡、人水和谐、风险可控的水务安全保障体系。
3.4.1 水资源配置及供水安全
坚持节水优先以水定城,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控,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开展节水行动,突出工业节水减排、农业节水增效、城镇节水降损等重点领域节水,严格取用水管理,完善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的供水安全监管;强化水资源高效配置,优水优用合理分配外调水,科学存蓄充分利用地表水,加大农业、生态再生水利用,提高再生水的利用率。其中外调水主要用于生活和工业用水;再生水和淡化海水,主要用于农业、生态和工业冷却;地表水,主要用于农业及河湖环境。
统筹做好多种水源的调度,强化多线路水资源保障,以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为基础,加快构建城乡供水保障网络,完善西部供水区的供水管线建设,保障未来科技城的供水安全;扩建宁河地表水厂,增加东部供水区的供水能力;实施农村老旧饮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提升农村生活和生产供水保障力。
具体规划指标为: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等完成市水务局下达指标,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城市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全区总用水量控制在3.23亿m³以内。
3.4.2 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修复
在综合治理水污染的基础上,强化区域协作,实施生态补水,加大区内一、二级等河道的生态综合治理和修复力度,到2025年,强化水环境治理,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区内重要河道水体水质得到显著改善。增强河湖水系连通流动,在正常来水条件下,七里海等重要河湖生态水量得到基本保障,全域水生态系统得到基本修复,让水“蓄起来、动起来、清起来”。
提升城镇雨污分流能力、增强农村截源控污力度,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100%。继续实施深层地下水水源转换工程,严控深层地下水开采,深入推进超采区综合治理工作。
到2025年将区属人工监测井逐步提标改造为自动监测井,提升对地下水位的测量精准度,补充完善宁河区地下水水位自动监测网络。
3.4.3 防洪除涝减灾
实施一级河道综合治理,潮白新河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蓟运河和还乡新河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完善二级河道治理,大部分区域农田排涝水利重现期为10年一遇;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新建及改造区域排水标准达到市政2~3年一遇,基本解决城区的积水问题;提高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加强各部门的协调联动,健全联合指挥、信息共享、统筹调度的联动配合机制,结合防汛工作实际需求,科学增储防汛物资。
3.4.4 智慧水务
全面构架“信息全面、数据准确;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管理在线”的水务信息化基本框架。加大“智慧化”建设力度,全力保障数据和信息系统安全,形成基础稳固、业务融合、资源集约、保障有力的现代水务信息化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水务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系统,实现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重要水务工程等数据网格化监测。建立水务空间“一张图”,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的目标。大力推进水务业务系统建设,在防汛、水资源、水土保持、工程管理、水行政管理等方面加大应用建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