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优化激励机制亟待解决,依法依规管理亟待健全。

  (四)伴随着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而生的灵活就业、共享用工等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加上老龄化、机构改制等因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压力不断加大。

  (五)适应城市副中心和“两区”的发展定位,群众经办服务需求多元化,急需深化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与队伍建设。

  第三部分:指导思想、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紧紧围绕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目标,坚定不移推动减量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提升政治站位,统观全局,综合施策,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为聚集窗口,吸引国际人才和专业人才汇聚;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为北京新样板,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人社共建;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功能定位,统筹整合政务、人社、市场、共享服务和平台经济等功能于一体,支撑“两区”发展人才需求。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坚持惠民生与促发展相结合,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稳预期,推动新时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原则

  战略引领。以北京市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围绕城市副中心、“两区”建设,明确通州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战略定位,紧扣稳就业保就业主题主线,运用新思维新技术,致力于破除制度壁垒,创新政策、场景应用等治理手段,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服务副中心改革发展大局。将有效防控疫情与实现中长期规划目标有机结合,构建形势研判机制、政策评估机制、风险预警监管机制,形成地区、行业、部门工作联动,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突出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构建更加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劳动力、人才资源社会性流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运用社保、税收等大数据资源,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大平台,积极引导劳动者更充分就业。畅通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交流通道,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人力资源产业走向高端化。

  民生提升。以服务人民为中心,切实解决涉及企业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发挥民生政策兜底功能。精准帮扶各类困难群体,完善终身培训制度,让城乡居民实现体面劳动,共享社会保障,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强人民群众福祉,提升其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积极改革创新,挖掘政策资源和市场潜力,拓宽就业创业空间,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效能支撑。以为企业群众办实事为出发点,努力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治理效能。坚持依法行政,完善就业政策评估机制,提升劳动力市场监管水平,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推广“场景式服务”,释放更多“放管服”改革红利。创新工作载体和工作方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促进行风建设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加强政务信息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智慧人社”体系建设,实现信息化提质升级,有力支撑副中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部分:发展目标、重点指标、重点任务

  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坚持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以深化人力资源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形成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为副中心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支撑。

  一、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一)发展目标

  努力实现更充分、更稳定和更高质量就业。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重点群体和地区得到精准有效帮扶。

  (二)重点指标

  1.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2.充分就业街道(乡镇)比例达到80%以上,充分就业社区(村)比例达到90%以上。

  (三)重点任务

  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等功能板块和产业集群构建,加强产业与就业的联动,优化就业结构,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强化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积极增加新就业,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公共就业服务效能,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1.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扩大就业

  以数字经济为方向、绿色经济为特征所构建的新业态,将会出现更多样化的就业新模式,需要建设与之匹配的就业保障新机制。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构建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在数字经济、现代金融、智能制造、商务服务、文旅产业发展方面和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就业保障机制方面,创新、引导、促进劳动者就业。结合城市副中心区域功能定位,发挥不同产业吸纳就业潜力,针对不同地区开发并扩大就业岗位。

  2.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带动就业

  将创业作为就业的源头动力,结合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方向,加大创业政策和服务资源集成,围绕各种线上线下创业帮扶体系,制订并实施符合通州区产业发展的普惠制创业补贴及奖励政策,强化针对重点群体补贴奖励支持力度,持续调整优化创业扶持政策。探索实施与孵化出园相结合的免费创业场地使用方式,至少新建一家高水平的创业见习 孵化加速一体化基地。通过重点打造“通州源创”创新创业服务品牌,提供运营管理、资金扶持、政策指导等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服务新平台,搭建集项目试运营、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的产品展示、互联网应用与小微初创企业政策集成等融合式的全场景一体化创业帮扶平台。完善创业指导服务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创建区创业明星库、区优秀创业项目库、区创业指导专家库和区创业孵化基地库四个实时数据库,为创业者搭建良好的创业平台,实现创业2000人,带动就业10000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21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